臧 军: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艺工作者“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作为浙江的文学工作者,倍感亲切,倍感鼓舞,倍感振奋。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勇立潮头,敢于担当,勤奋创作,开拓创新,为人民书写,为时代立传,为讲述中国故事增添文学的力量! 葛水平: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由衷感到作家是文学作品的主人。由人物命运出发,思考更大更根本的社会问题与追求更高理想,才能显示写作者作为当代知识分子和现当代写作者的本色,同时也应该强调自己的立足点和思考点要比一般普通人更为高远,这本身就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特殊性与深刻性。写作者应该直面现实,关注现实问题,关注普通人的生存欲望和精神冲突,要更深地走进现实的内部,走进自己的内心,并使自己的内心长久地保持心灵疼痛的敏感。 王祥夫: 作为一个作家,首先要深情地关注我们当下日新月异的生活,我们的关注点始终应该放在正面,惟如此,才会写出促人向上的好作品。作家面对生活要有真情,以真情对待我们的文学事业,按照文学艺术的特点,尊重文学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作家创作要饱含激情,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特别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以饱满的激情拥抱生活,谱写前所未有的华美篇章,以真善美去讴歌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文艺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引下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谱写时代新篇章。 素 素: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一再强调的文化自信,让我领悟到了写作的根本意义和一个作家的精神担当。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民族自信,就是国家自信,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本钱和底气,也是一个作家文化情怀的起点和终极表达,是我们对文学、对这个世界最有分量的贡献。这种贡献完全出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尊重,出于对民族传统和家国情怀的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镜子,历史是智者,创作要有史识、史才、史德,作家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总之,讲话给作家提出了一个更高更明晰的标准,那就是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汲取营养,从更富有的生活之矿中掘出真金,从更美好的精神追求中获取灵感。 季 宇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指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提高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扎根于人民,向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地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文学是铸造人类心灵的工程,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每个作家在创作中都应该牢记使命,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自觉抵制三俗,不向市场和金钱低头,同时不断创新,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杨学锋: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四个方面对我们文艺工作者如何加强创作予以指示,强调了要保护好文学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特别是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们做好文学工作和作协工作的未来也提供了指导。同时要求我们服务最基层的群众,加强与行业之间的联络,克服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 汪 政: 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阐述文学艺术,可谓高屋建瓴。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以其特殊的形式,以语词和形象总结、归纳、定型、象征和传播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和价值观,我们现在许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许多文明的规范,许多承载着丰富含义的形象都来自文学的创造,可以说,没有文学,文化以及文化的自信都无法谈起。因此,文化的自信也应该体现在我们的文学自信中。这种自信不仅是对传统与民族文学的自豪,而且应该通过我们的当代文学创造,通过新形象、新故事、新语言展示当代中国的文学存在、展示当代中国精神。这样的自信已经体现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中,体现在世界对中国文学的不断认同中,体现在文学在当代中国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对此,我们要有更高的自觉意识,应该努力使当代中国文学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不断呈现出新姿态与新面貌。 张燕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希望,尤其“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这于当下的文艺家无疑具有警醒意义。的确,一个写作者只有坚守艺术理想,才可能面对功利浮躁的世界,明白文艺家需要什么,做怎样的人;明白文学创作的理想状态:就是一如既往地珍惜文学,一如既往地坚守艺术理想,才有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能。而作为文学评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才有可能有效地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才有可能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我们知道一个好的文学批评家不仅能通作者之意,开受众之心,还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守夜人,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乃至文化的发展。强化评论的文化引领功能,我以为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陈应松: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路遥墓碑上的墓志铭: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对作家是有心灵震撼的。他也讲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作家虽慧根不同,但必须勤奋劳作,像土地一样沉稳,像土地一样没有空闲的时候,土地的存在就是春种秋收。作家没什么了不得,就是一个劳动者,靠写字吃饭。但作家又是一个特殊的劳动者,写作是一个特殊工种,语言是有立场、有品德、有担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写字者的责任感。对你的发声你的语言要有敬畏心。 杜学文: 我们要借这次大会的东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其重要理论,并转化为行动指南。特别是要通过培训班、研讨班、对话会等多种形式深化学习。同时,要创造条件,组织动员广大作家到基层、到具有代表性的建设一线深入生活,感受人民群众建设、创造的奋斗精神,努力把握时代脉搏。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作家的创作,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使我们的文学更好地表现时代的发展进步。 刘亮程: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了文学的本质和艺术家的担当,文学是创造沟通人类心灵的艺术,一个作家,首先要拥有一颗博大的心,能负载土地上的苦难,朝上仰望,而不是把人间之苦写得更苦。连普通人都知道在苦难中微笑,作家更应有消化痛苦的能力,将自己的灵魂呈现给世界。 孟繁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提出四点希望: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服务,勇于创新,坚持艺术理想。这四点希望是方向性的,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批评的希望,就是“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但在批评实践中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文艺批评中出现一些问题,与没有践行这些原则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了一个相对古老但又常讲常新的命题,就是典型人物的塑造。近些年来我们的文艺创作几乎没有典型人物,或者说没有引起普遍关注的文学形象,我们更多的是在故事或语言修辞上下功夫,这当然也重要,但没有人物,特别是没有典型人物的文学,显然是有重大缺欠的。因此,文学家要努力塑造典型人物,文艺批评要努力发现典型人物。 关仁山: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大大深化和细化了对人民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作家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人民不是喊在嘴上,不是写在报纸上,不是抽象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有内心的冲突与忧伤。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不乏生动故事,关键是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是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河北也不乏生动的故事和史诗般的实践,我们的雄心和力量从哪里来?这是河北作家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作家要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进行宏观把握、艰苦认知和客观冷静的审视,还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才能写出无愧于今天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 田 耳: 我对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体验生活印象深刻。从前,年轻作家的观点是将写作与生活分开,模仿外国作家比较极端的做法。我觉得这不是真正的体验,只有自身的写作能力与体验的碰撞,才会有极大的收获。现在是我们迈开脚步,走出书斋的时候了。 叶 舟: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极有文采,充满了诗歌的韵味与诗人的激情和情怀,让人很享受,也很振奋。讲话里面讲到,只有“扎根脚下的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讲话中另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深入生活、贴近人民。这让我想起《人民文学》杂志的广告语:人民大地。人民就是大地,大地就是人民,人民大地应该是一个诗人和作家赖以生活与写作的版图和根据地,也是母亲和家。在我的个人实践与写作中,除了自己的一杆笔以外,我其实一直在走路。每天要面对自己枯燥的写作,这样的写作还要面对若干年,但心中有了一块大地,人也就踏实了。人民大地还应当是一个诗人和作家内心“温柔的部分”,即一份恩养,一种福报! 崔曼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点希望。我的理解有三方面:一,如何学习与理解历史。二,如何把握与理解世界。三,如何看待与理解人民。作为生在南京长在南京的青年作家,我与历史有着天然联系。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是自己一个重要的创作资源。学习与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文化与自我。但同时,还要把握与理解世界、能够理解历史与世界,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与理解人民。如果想创作出好作品,我想从这三个方面努力吧。 张 莉: 作为青年批评家,在未来的批评实践中,我会勤勉工作,发扬“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精神,创作出有品质、有温度、有情怀、有艺术追求的批评文字。我会持续活跃在当代文学现场,和新生的、边缘作家在一起,寻找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和异质力量,以探索讲述中国故事的更多可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推动中国文学发展尽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