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建设与理论批评 诗歌的跨语际、跨文化、跨国别的交流活动,使诗歌译介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诗歌批评和理论领域,青年一代以鲜活的研究方法和多元化的研究领域成为生力军。 诗歌的跨语际、跨文化、跨国别的交流活动近几年呈现繁多的局面,除了各种国际诗歌节和交流活动之外,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的对外翻译工程(含少数民族文学的对外翻译)、北师大的国际写作中心以及磨铁图书公司的“诗人互译”工程以及不断涌现的“诗人翻译家”,如西川、王家新、陈黎、李笠、黄灿然、汪剑钊、田原、高兴、树才、李以亮、桑克、程一身、伊沙等,使得近年的诗歌译介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诗歌批评和诗歌理论上成绩不俗。尤其是在新诗百年之际,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网、中国诗歌网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吴大学等高校的诗歌研究机构以及《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中华诗词研究》等刊物主办的相关研讨会、推出的研究文集、报告和专著均取得建设性成果,如《中国诗歌通史》《中国新诗编年史》《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中国现代诗学丛书》《中国新诗研究论文索引》《中国诗歌现代性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等。此外,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和江苏作协联合举办一系列“中国新诗百年论坛”活动对诗歌的传统、现代性、本土性、地方性、语言、形式建设、翻译、批评和理论、少数民族写作等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而近年来涌现的以“70后”和“80后”为主体青年诗歌批评家姜涛、张桃洲、胡续冬、李润霞、冷霜、王敖、杨佳娴、杨宗翰、孙良好、胡亮、杨庆祥、张定浩、何同彬、刘春、刘波、陈卫、陈均、张伟栋、崔勇、茱萸、熊辉、易彬、卢桢、王东东、颜炼军等以蓬勃的激情、鲜活的研究方法以及多元化的研究领域成为诗歌理论建设的生力军。 对于诗歌的来路、当下以及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汉语诗歌正在不断成熟和快速发展,但是也要注意“时间神话”和“文学进化论”的危险,当下诗歌问题也并不比以往时代要少。尽管诗歌的交流渠道正在新媒体的狂欢中变得如此便利和快捷,但是仍有优秀的诗人可能被一拥而上的欢呼所淹没。由此,观察、发现、再造、冷静、深入、沉潜,是我对当下诗人的期待。 来路正长,时间会收割一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