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摘编]唯物史观与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刍议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原文作者:陈洪 
    原文标题:《唯物史观与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刍议》 
    原文出处:《文学遗产》2016年05期 
     
    关于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人们已经谈过很多。如传统的文献比勘、史迹考索,如还原历史、经典重读,又如话语权力视角、性别视角之类,总之,选择是多元的。而由于文学史的丰富、复杂,“横看成岭侧成峰”,研究方法的多元既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不过,作者认为在肯定多元的同时,还要强调一点:就是无论研究者侧重的是哪个方面,在观察文学史的时候,应把唯物史观作为出发的基石。 
    这里所谓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基石的“唯物史观”,主要是指以下两点: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不能完全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来解释文学现象,特别是作家作品评价,以及文学发展的规律性。二、与此相关联的,就是对于“文学是人学”的理解问题。我们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文学史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描述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活动轨迹。但是,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处于历史传承之中、处于具体的文化传统与变异之潮流中的人;是具体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 
    站在这块基石上观察文学史,分析、评价文学史,“知人论世”,就会把文学活动中的“反映”与“表现”辩证地统一在一起,把文化传统(包括文学传统)、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与个人的遭际、个人的禀赋结合起来考察;在“论世”与“知人”两个方面,可以侧重,但不能偏废。这样,就能够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两种可能的走极端的偏颇。 
    当然,主张把唯物史观作为文学史研究出发的基石,绝不是要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机械唯物论的路数,更不是为研究成果简单地贴某种标签。这里强调的是研究者要有全面的眼光,以此避免学界时有发现的食洋不化倾向。三十余年来,学界对于海外的文学理论,特别是欧美的理论,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既有大量的译介,也不乏运用到国内的研究、批评中的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学界的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无疑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的是,不加拣择,盲目跟风,生吞活剥的现象亦非个别。 
    当前,正值中华民族复兴之际,建设文化强国是几代人的伟大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作者认为必须要到传统文化的资源库中萃取其精华,汲取其营养。在这方面,古代文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独特价值至少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其一,文学是语言的精粹,优雅、丰富的母语是中华民族内聚力的强韧纽带,而三千年的文学遗产正是这一纽带的主体部分。其二,文学是人格与灵魂最生动、最精微的表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仁爱、友善、忠诚、智慧、担当的优秀品性凝结到诗篇、文章,以及小说戏剧之中,是我们汲之不尽的源泉。其三,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如何建设起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是在民族之林中贏得尊重,发挥影响的重大课题,文学艺术无疑是这一体系之中最有亲和力的主干。因此,对中华民族先辈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一定要持珍视的态度持科学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其中的活力与能量,为新的辉煌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雨楠/摘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