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优秀文艺作品让“中国梦”温暖世界(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艾 斐 参加讨论

    三
    在文化创造和文化生产中,实现与传统对接和与现实融会,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但这只是铁砧,还需要铁锤来锻冶;这只是豆粕,还需要卤水来点化;这只是面团,还需要酵母来发酵。而能够起到铁锤、卤水和酵母作用的,则只有创新。
    《易经》上讲:“日新之谓盛德。”而对于文化来说,新,就是生命线,就是吸引力。文化的个性特质,文化的不可逆性,在很多情况下就都主要是由“新”构建并由“新”实现的。因为用于定义和修饬文化的“新”,决不是一般意义和平常意义上的新,而是既以“正确”作为导向,又以“美善”作为前提;既以“传承”作为基础,又以“发展”作为目标;既以“规律”作为范式,又以“实用”作为鹄的的。故此,文化创新的本质内容,就是要在遵循其内在规律和固有法则的基础上,高度体现真、善、美,大力追索颖、异,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明确的价值关切和体认先进的精神指向,从而使文化更加具有时代特质与个性魅力,也更加具有新鲜性和吸引力。只有当“新”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先进的社会意识,并融入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从根本上与真、善、美化为一元时,才会具有价值和意义,也才是真正的、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创新。但恰恰是在这一点上,人们常常容易陷入认识误区,在不知不觉中抽去了创新的灵魂,褫夺了创新的本义,使“新“蜕化为一个褊狭而扭曲的概念,甚至就连丑、愚、怪、秽以及俚谑和恶搞之类,也都能堂而皇之地打着“创新”的旗号粉墨登场。
    应当承认,在文化领域中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是相对滞后的。据《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3)》称,在20国集团成员国中,创新竞争力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则排名第八。这是就每个国家的综合创新竞争力而言的,若具体到文化创新上,我们显然是要更偏后一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其中最应该进行检点和反思的,就是认知偏颇、价值错位、功利驱动、审美异化,缺乏耐心、自信和主体意识。当然了,在对具体作品的淬炼与打磨上,砥砺和沉潜的功力不够、火候不足,也自是原因之一。麦家的《解密》曾在2014年被美国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评介,而作者在谈及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时,却说:“它几乎差点把我憋死,是我的磨刀石,折磨了我,也磨砺了我。”事实上,好作品都是“磨”出来的。而“磨”,则是实现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解密》不仅写了11年,而且还被出版社退了17次稿。
    创新的实施与实现,首先要有正确的定位和明晰的目标,必须解决究竟要创什么样的“新”和如何创“新”的问题。要不然,从低品位出发自以为是创新的东西,就很容易要么止于争奇骛怪,要么限于东施效颦。此中有一个普遍跑偏了的题儿,就是在对民族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对时代精神和生活主潮报以冷眼旁观或隔岸观火态度的同时,却热衷于和倾全力迎合西方标准的文化设定。持这样的立足点和方向感进行所谓的创新,那是永远也无法真正“创新”的。因为中国的文化创造既已以迎合西方标准作为至高追求,那就自然会丧失原本具有的优势而就范于漂泊而来的劣势。其结果就会像一个肾衰竭病人进行透析治疗一样,虽然换掉了全身的血,但仍旧会始终是一个缺血乏力的病秧子,其作品只能是中国人不看好,外国人也不看好。这是自然的。因为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价值取向。而对于外国人来说,即使你再迎合他的口味和标准,但若与其本土文化比起来,那还是要差多了,玩现代派、意识流、无主题、无情节、时空颠倒、心理白描那一套,你能超过詹姆斯·乔伊斯、阿尔贝·加缪、史迪格·拉森吗?你的作品能比《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局外人》和“千禧三部曲”更现代派吗?这等于是丢了自己的龙纹袍,而换上了别家的燕尾服,其结果只能落得个“四不像”。李安的《卧虎藏龙》之所以能得到奥斯卡的赏识,正在于这部电影体现了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个性特质。其他像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极具中华文化风韵的昆曲《牡丹亭》、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双奖的《白日焰火》等,之所以能为世界所喜爱和认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以凸显“中国化”而走向并熠照了全世界。
    在文化产品的辐射与输出中,确实存在一个文化折扣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并不是放弃自我民族特质与时代的特点,而一味舍己从人,东施效颦。恰恰相反,倒是应当和必须更加彰明和凸显我们的民族特质与时代特点。许多世界名著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否则,一旦托尔斯泰、雨果、欧·亨利、海明威、狄更斯、巴尔扎克的作品都变成了一个味儿,那他们还会成为世界名著吗?所以,关键是要好,要优,要有特色和特质。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则又主要在于凸显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特质与特点。其实,所谓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就是指文化的民族和时代差异因素对文化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加籍学者霍斯金斯和米卢斯之所以在1988年提出这个概念,其“旨要”惟在于对文化交易进行有效的价值评估,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另作歧解,更不能将之作为衰减和泯灭文化之民族特点与时代特质的理由和依据。
    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创新注定是发展和提升之路,而实现创新的基础、基因、手段和目标,则永远都是以中国的方式而走中国的路,说中国的话,讲中国的故事,切实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通过文化创新和文化输出而日甚一日地熠照乾坤,唱响世界,使中国文化的个性特质越来越成为全球语境中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当然,强化和凸显中国文化的个性特质,并不与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多样性营养所对立、所矛盾,关键在于吸收域外文化营养只是为了强化自身、丰富自身、提升自身、发展自身,而绝不是要吞噬和取代自身。在这个问题上,只要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就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以使中国文化的个性特质更厚重、更鲜明、更优熠,而决不会是消亡与泯没。在此,还是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为尺度与准则吧,他说:“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高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只有独特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有魅力。但每一种文化同时又都是包容的,只有包容才能丰富,才能发展,才能提升。不过,包容永远不能取代独特,而独特却定能消解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就正是既从包容中崛起,而又秉有鲜明个性特质的新型现代文化,并以此而成为全球语境中的文化奇葩与精神瑰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