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刁克利:为什么今天还读《哈姆雷特》(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刁克利 参加讨论

    其次,在危险的处境中,他是一个审慎的求证者。为了探寻父亲的死因,他在深夜等候与亡灵对话,通过给宫廷表演加词加戏探试叔父,厉声质问母亲,佯装疯癫,应对大臣的刺探,甚至对自己心爱的人出言不堪,以掩饰情感。他步步惊心,审慎求证,理清了真相,决定了行动的方向。
    再次,在真相明白之后,他是一个果敢的行动者。待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所在,置身险境时,果断处理了国王派出和他一道去英国的两个使臣,只身返回祖国。在恋人的葬礼上,与恋人的哥哥冲突之后,勇于迎战。在决斗中了断一切,结束纷乱局面。在临死之前又为国家的前途做好了安排。真的勇士,勇于迎战,敢于牺牲。
    这是一个成长故事。哈姆雷特的生命以学子始,以斗士终。面对家仇、情爱、国事,他有过犹豫,他有过延宕。他的成长中包含了对个人得失和家国命运的考量,包含了对亲情爱情的舍离断,包含了对命运顺承与违逆的思辨,包含了对人性的洞察,包含了人的觉悟,包含了慷慨就死的勇气,包含了舍生取义的决心。这是一个思想者的生命,也是一个觉悟者的命运。
    这部戏剧最迷人之处在于:哈姆雷特发出了一个永恒之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朱生豪译)哈姆雷特之问提出:人生之出路一是默默忍受,二是挺身反抗,力图改变。第三种选择则是自行结束生命,这看似是最为轻易的选择,却因为对死后世界的无知而最为困惑。他的问答思路是:生也艰难,却要生;死虽容易,却不能。每一种选择都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生存还是毁灭”,放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在国难家仇中,要面对要求自己复仇的亡父灵魂,面对杀父娶母的叔叔,面对心灵、道德、人伦、责任等方方面面的拷问与掂量。这个问题贯穿了《哈姆雷特》这部戏剧的始终。
    哈姆雷特之问类似屈原的“天问”,是人对生命、命运、天地和世事之问。天地永恒,世事流转,人生短暂。生命的保全与舍弃,命运的顺承与违逆,不能不引发感慨。“死生亦大矣”!《哈姆雷特》写出了心灵的考验、命运的追问、家国的情怀,人性能够达到的高度、人生能够面临的困境,以及面对困境的态度、勇气和必要的牺牲。《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天才的最大呈现。哈姆雷特之问是人类思想能力、探索勇气、思辨论证和果敢行动的证明。
    “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这句话的意思很多,这是其中一种译法。把它译为“生,还是死”可能更为直接。它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是“要这样,还是那样”等等。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可以进行不同选择的问题。比如找个单位上班还是自己创业,继续上学还是工作,恋爱婚姻要继续下去还是该做个了断等,当我们面临这些选择的时候,都可以套用这句话。面对这一问,我们能否独立地思想,做出我们独一无二的回答;能否审慎的思辨、求证、探寻,探寻真相的过程中能否承受得起不同的代价和牺牲,承受种种矛盾、利益的权衡取舍,甚至亲人好友的背叛以及心灵意志的考验,等等。
    每个人都是哈姆雷特,因为哈姆雷特之问每个人都要面对。读好书增长智慧,阅读《哈姆雷特》增加我们对自己、对家国、对命运的了解,帮助我们做一个坚定的思想者,审慎的求证者,果敢的行动者。行动才能带来改变。本·琼斯说莎士比亚,“他不仅属于这一个时代,他也属于所有的时代。”所谓经典,就是一代又一代经常被阅读的作品,而且每一代人都能读出新意,每一个读者都能读到自己。
    (作者:刁克利,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