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领域,生态批评是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思潮。这项被冠以“绿色批评”的人文运动自诞生之日起便发展迅猛,在英美国家尤为显著。作为欧洲文化的中心,法国素来有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深厚传统,却在这股思潮的发端阶段失声。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许多法国学者意识到生态批评的现实意义,并掀起了一阵强劲的“法兰西绿色之风”。 突破英美研究范式 迄今为止,生态批评大都聚集于英美文学领域,大部分生态批评家都来自美国,其提倡的环境保护运动的价值观与美国息息相关。但生态批评的持续发展,理应突破英美文学的局限,涵盖包括法国等在内的各国生态文学。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法美两国的生态文学及其批评确实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文坛具有生态文学创作的悠久传统,如梭罗的《瓦尔登湖》、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爱德华·阿比的《故意破坏帮》等作品,它们既是生态文本,也属经典文学。大自然是美国作家创作的重要内容,生态文学也因此升格为真正的文学体裁,并且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其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一些美国高校已经开设生态文学课程,甚至设立生态文学的学位,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相比之下,法国的生态文学批评远远落后于美国,原因众多。一方面,法国人对生态文学和自然写作的关注远不及美国人那般热切。法国学界往往也只聚焦美国作家,反而把自己的作家抛诸一边。以阿兰·叙贝什柯、伊夫·查尔斯·格兰杰特、米歇尔·格朗热和弗朗索瓦·斯派克为代表的法国学者都是美国文学研究专家,自然会从美国文学及其社会文化的角度切入生态文学研究。虽然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法国的文学语境关联度不大,但客观上奏响了法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序曲。另一方面,法美两国地理环境和自然背景存在差异。法国有精巧别致的乡村,美国有辽阔壮美的荒野,不同的自然环境催生出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取向。受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的城乡分化较早,文艺创作也逐渐转向城市生活,城市在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这自然对法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然写作因而在法国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生态文学在法国当代文坛也难以确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总体而言,美国的生态批评试图通过分析“自然写作”文本,来缩小文本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论证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的合理性,注重反思人类自身的道德行为;法国的文学批评则更强调研究文本的叙事策略和诗学结构,但否认通过重构人类道德中心来关注自然的必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质,这导致了法美两国在生态观念上的巨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博德里亚、布拉穆莱、费里等法国学者对生态思想展开过猛烈的批评,进一步加剧了法国在生态文学研究上的落后程度,导致法国没有出现英美国家业已形成的环境哲学。 趋向多学科交互融合 法国生态批评虽然起步较晚,但它一开始便与其他学科交互融合,体现出很强的跨学科特性,这尤其表现在研究者本人的跨学科研究能力上。娜塔莉·勃朗是法国杂志主编,其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态批评,同时也是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员,研究自然和环境艺术美学。在《走向环境美学》一书中,勃朗提出以生态批评方法来研究景观,将景观理论化,并借此整合了生态政治与生态批评思想的研究原则。菲利普·德科拉师从法国结构主义大师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曾经在厄瓜多尔的亚马逊雨林生活过三年,详细研究当地土著人与周围其他自然物种的立体关系,并据此写出《驯服的大自然》。在这本书中,德科拉从人类学的角度切入生态批评,以全局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和非人类的物种,通过泛灵论、图腾制度、类比法和自然主义四个本体来论述土著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提出“关系生态学”的崭新概念。特琳娜·拉雷尔在继承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的同时,呼吁要“合理使用”大自然,同时遵循生物道德和文化道德。法国政治生态学的先驱米歇尔·塞尔提倡要订立一种自然契约,以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说,法国学者趋向以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去研究非人类世界的表现问题,他们的研究聚焦人与自然相关的历史、政治、哲学、社会等方面的思潮,在拷问人类种种行为的同时,描绘大自然不同元素的多层次含义,并挖掘出背后隐藏的伦理问题和道德价值。 2014年,法国昂热大学、南特大学、勒芒大学三所公立大学协作成立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这是一项跨区域、多学科交汇融合的文学研究项目,获得了法国卢瓦尔地区政府拨付的“地区科研资金”的资助。该团队汇集了以安娜·拉谢尔为代表的语言学、文学和比较文化方面的专家和研究人员。他们在广泛吸收英语国家生态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法语文学文本与环境价值之间的关系,力图拓展法国生态批评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这些学者并不满足于单纯记录学术思潮和旁观社会现象,而是希望通过艺术实践推动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