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且说结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耿林莽 参加讨论

    一
    散文诗是雅文学中的后起之秀。据我看,它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点:
    1.具有一定的诗性美素质;
    2.采用精炼灵活的多节段结构样式;
    3.语言上有着自然和谐的内在音乐节奏感。
    其中,结构问题人们较少关注,有些作者对它的重视程度也很不够。因此,我想对它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新诗(主要是自由诗)、散文诗、散文,是相互关联的三种文体,新诗的结构是以分行的句式排列,较为单纯,这适应于其相对单一、集中的内容,散文诗拓宽表现领域,内容相对复杂些,结构上便必须有所突破,却又不能如散文那样求全式地繁琐,采取其块状结构的样式,因而形成了现在已被普遍采用的多节段结构的样式。当然,也还有人运用散文式的结构样式,作者自有他选择的自由。
    二
    这种多节段的结构样式的特色,我想,主要有这样几点:
    1.精炼性:散文诗大多篇幅短小,却需容纳充实的内容,又不能像散文似的原原本本,铺陈展开,必须去粗取精,从大量的素材中,选择、提炼出精华,同时进行无情的淘汰和舍弃。提炼出的精华,往往是一些片断、碎片,经过精心地重组,便有了多段落组合的结构样式。
    素材的精选是结构工作起点就面对的课题,它当然会有理性的介入,更多的则是感性的直接面对,情绪性的,形象化的,感觉印象,一个情节、一个细节、一种意象,当其浮动时及时抓住,加以梳理、组织、加工,写作与结构同时进行。这些片段有时便是一个成熟的诗语言的形式涌现,它们乃是结构形成的具体过程。因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先于写作的阶段,而是贯串于一章散文诗写作的全过程,不断调整,不断完成的过程。这,也许是散文诗结构形成的一个特色吧。
    2.灵活性:多节段结构样式采用的是化整为零的手法,将准备采用的素材,切割成一些碎片,然后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取得美学效应的需要,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自由的拼贴、组合,取得充分的自由调度的主动权,其结果,可以说是重新回到了“化零为整”,这是一种聚散自如的结构样式。
    留白,在节与节,尤其是段与段之间,留下一段空白,即空行,这是一种间歇,也是跳跃和跨越,处理得当,可起到很好的调节结构效果。
    这种完全由作者掌控的结构方式,不拘一格,变幻多姿,看起来有许多断裂,实际上是“似断实连”,有一条暗线将其勾连在一起,灵活多样,使得散文诗活泼生动,而无单一化的呆滞凝固感。
    灵活性,可以跑野马,千里纵横,但需有一条缰绳在手,加以节制,使之向着自己设定的方向驰骋,而不偏离。
    收放自如,聚散有度,这便是灵活性。
    3.流动性:多节段结构样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主动性,不是被客观素材牵着鼻子走,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由自己的意识流,情绪流牵引着向前,有一种行进中的动感。
    在节段的推移行进中,是蒙太奇的,宛如银幕上镜头的移动,其间有许多的省略,而读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随之行进,完全为其吸引,这是一种很现代的表现手段,和十分自然和谐的节奏,从容而又快捷。
    要注意的是防止杂乱无章,“立主脑,减头绪”,紧紧把握住一章散文诗主导题旨的核,至关重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便可以达到这种自由流动的有序性,也可以达到作品的整体性不受干扰。
    三
    散文诗的结构工作,从何时始?是从铺下稿纸,进入写作,或打开电脑,敲叩键盘时开始的吗,也许。而据我自己的经验,或更早,即在一章散文诗诗意初萌时,进入构思阶段,便起步了。说是结构的前期,或谓它的酝酿、准备阶段,亦可。
    不妨就我近期的一章散文诗《竹叶淡淡》的构思、结构过程,做一回顾。
    我是喜欢竹子的,欣赏竹叶子那一种淡淡的青色,视为十分淡雅的精神境界,“淡竹叶”,这三个字便常在我的脑际回旋,且终于萌生了想以之为对象的创作思路。
    “湖波荡漾中一弯小小的冷眉,移到挺挺的竹竿上,便是一片青竹叶了。”当这一意象形成之后,我十分欣喜,又想到了“淡,是一种境界”这个理性思考,一章散文诗的构思核心便已形成,就正式进入结构的过程了。
    淡竹叶的形象,“不求辉煌,毋需璀璨”的精神意境,是这章散文诗的“主脑”,“立主脑,减头绪”,它的头绪并不纷繁,而且略感单一,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呢?继续在竹林或竹叶上做文章,似感单薄和逼仄了些,于是,在第二节中我拓开了一步,暂时丢下了竹叶,转而引入水声的淡淡,由于有一个“淡”字介入,便是“似断而实连了”。何况,这一笔补充了竹林所在的野外环境,便没有产生脱节、游离的后果,反而补充了竹林的环境美。
    第三节引入了月光。月光的淡淡与竹叶的淡淡相互照应,形成了这章散文诗美的意境,而其中“浴在月光中的竹叶处之淡然,藏在阴影中的竹叶,也处之淡然”,则又将淡的精神境界升华了一步。原是想以“淡,是一种境界”作为结语而终于删去,因为我始终以为,形象才是散文诗的根本,理性的色彩,尽可能隐于“二线”为宜。
    末段很简洁,我以风声、水声、月光和竹叶四个短句完成了“淡”的形象的总结。“月光下的竹林”,一个梦幻世界的站立,这比一句理性的陈述富有诗意得多了。附原作:
    竹叶淡淡
    湖波荡漾间一弯小小的冷眉,移到挺挺的竹竿上,便是一片青竹叶了。
    浅浅的一点青色,淡,淡到近于无。
    不求辉煌,毋需灿烂,
    守住这一点青青的淡便已经足够。
    水声。水声在竹林之外。
    水是从深山谷流出来的,流进沟壑,似银蛇蜿蜒。
    洗清了山涧中一粒粒卵石的洁白,
    细微的水声,似虫吟,
    那声音也是一种淡。
    月光穿过浮云,烟一般缠绵,
    罩住竹林,为她镶上了一层银色的边。
    月光如水,竹叶是划动的水舟。
    月光在竹叶与竹叶之间漂移,徘徊。
    浴在月光里的竹叶,处之淡然,
    藏在阴影中的竹叶,也处之淡然。
    有风掠过,叶子们似睡犹醒,
    风声簌簌,
    水声潺潺,
    月光闪闪,
    竹叶淡淡,
    月光下的青竹林,是一个梦幻的世界。
    2015.6.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