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评论与传统文艺评论有很大区别 网络文艺评论的写作方式、传播方式、价值功能都与传统文艺评论有很大的区别,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特点。 一是评论主体多元,从专业精英评论家转向“草根”网民、“大众点评”呈现出“人人都是批评家”新态势。特别是“北小京”等一批“隐形评论人”和一大批网络匿名评论者成为突破传统“人情”评论的新景观。 二是评论内容广泛,从学术专业评论转向对作者、情节、人物、台词的评论和文化评论、跨界评论乃至生活评论。 三是评论更新更快,从固定刊载播放周期转向随时随地“发声”,从静观审美发展为流观审美。 四是平台载体多样。从传统报刊、电视转向专门的评论网站、网络评分、弹幕、社交媒体评论等新形态。 五是文风鲜活生动,从教导式、“我说你听”的高冷学术风、学报体转向对话式、交锋式、鲜活参与的网络体,话题性强、标题抢眼、观点犀利、图文并茂、短小精悍、彰显锐气,数百字“微”评论在万字学报文章丛林中别开生面,迅速形成口碑美誉度。 六是评论功能转型,从教化、审美导向转为娱乐、商业利益取向,特别是青年群体社交性评论、市场消费性评论日益主导大众文化市场。 七是社会影响力大,从体制内、学术圈转向行业市场与社会大众,出现了以网上从事文艺批评为生的群体,而且影响到了文艺发展链条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文艺评论工作得到了各方的重视,但工作格局基本上还限制在传统的领域和范式里,平台多为学报、期刊等纸媒,队伍多在高等院校及传统媒体。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文艺蓬勃发展,网络文艺评论逐渐受到各方关注,工作格局逐渐打开。我们认为,网络文艺评论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框架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也不能用商业标准来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的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分析中国网络文艺(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文艺形式)繁荣发展所呈现的新面貌,以及它们在时代语境和现实状态下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探索全球化条件下网络文艺创作及网络文艺理论发展创新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探寻网络文艺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方面的作用与价值,树立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彰显当代青年文艺评论家的时代担当和精神气质,为青年评论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为新形势下的文艺繁荣发展开创评论新风,构建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积淀、开阔的人类精神视野、深远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审美文化新场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