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站在时间的高岗,对当代乡村演变做出文学的回应——格非《望春风》作品研讨会发言摘编(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张清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我对格非从现代性的视野获得启发后,小说里体现的重要文化原型以及他处理当代史的方式颇感兴趣。《望春风》是一本呕心沥血之作,如果说“江南三部曲”是用经验和思想写的,这本书则是用心写的。格非是在用生命写作,他把家乡的人物,童年成长记忆当中的形形色色的东西都搬出来,他要回报那个年代,他要让一切重新活起来,这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格非的写作是把两代原型结合在一起的,来自西方《失乐园》的原型,和来自我们中国古典叙事的《红楼梦》的原型。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一定和自己的传统构成了精妙的对话关系。格非正在创造属于当代中国的故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古,而是在获得现代性视野以后,重新建立的一种身份。这是文学身份的自觉和作家身份的自觉。格非写作《望春风》是给自己补一个心愿,因为他的童年记忆是这样,他半是城市,半是乡村。格非是中国当代最具诗意的作家之一,格非小说成为经典的可能性正在逐渐显现。
    关于小说的主旨,其中之一是如何处理当代历史,处理靠近我们眼下的当代历史。格非的处理方式是中国式的,他故意去掉了时间的整体性,把时间切碎为每个人的若干片段。这种方式尊重了个体的生命处境、个体的历史记忆、个体的经验系统,但它又避免了大历史处理的简单化。格非有一种自觉,他真的想自觉地写一部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史。这个变迁史是大历史构成的一部分,需要把它还原为乡村普通人的日常记忆和细节记忆,而且把它生活化。如果作为一个挽歌,它不是那种概念化和简单化的挽歌,格非也没有故意把它诗化。
    彭 程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望春风》的故事一波三折,充满了悬念,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格非的叙事特色和技巧,从里面能够感受到他当年创作的痕迹,讲究做铺垫,设伏笔,到处都有悬念。但是只有把整部书看完,才能够明白某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才能够把人物的身份和不同人之间的关系搞清楚,拼接完整。所以这个故事非常吸引人,多少有一种猜谜语的感觉,这是给读者留下印象最鲜明、最强烈的叙事结构的特点。
    我用四个关键词概括阅读的感受。第一是传统,《望春风》通过描绘儒里赵村的变迁,呈现了传统文化在半个世纪中的走向,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几十年间变动的缩影。第二是命运,《望春风》在命运感的时代背景方面交代更为清晰,突出了社会历史因素对于人生走向的影响。第三是挽歌,这是一曲对于传统文化的挽歌,几十年在时光长河中是短暂的一瞬,但落实到我们每天接触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境况,是非常巨大的变化。第四是乡愁,对格非来讲,乡愁犹在,他对故乡的怀念仍在,但已无处寄放,因为故乡变成了一片废墟,废墟所生长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情感的荒凉。我认为,《望春风》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所应该秉持的冷静的态度。
    李 舫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望春风》体现了今天的中国在现代化转型期对自己和过往的认识,是一部崛起之作。格非写出了中华文明潜伏脉络延续中的辨析,从对卡夫卡的借鉴中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叙事力量。
    我读《望春风》的感觉可以用四个关系来概括:第一是岁月和自然的关系,岁月调度就像看一幅非常饱满的画作一样,色彩饱满、线条奔放,非常张扬,格非把乡村的朴素用一种张扬的力量表现出来,呈现了历史和生活。第二是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作品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埋伏了很多事件在里边。第三是迷失和寻找的关系,这样的两种力量在角逐,故事有疏有密非常好看。第四是西方和东方的关系,表达了东方传统中浩荡忧愁的传统,以及西方传统中浪漫主义因素,还有很多现实的因素,也有神秘的因素,也有逆向主义的因素,甚至还有荒诞派的因素。
    总体而言,格非的这部新作更多了壮阔之感,是一部小人物构成的史诗,它不似原来的那种壮烈,更多了一些混茫之气。在《望春风》中,格非完成了自我的循环和螺旋式的上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