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光捻一根须子,成不了大树对话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解放日报 顾学文 参加讨论

    解放周末:您自己的诗心当初是怎么被激活的?
    蒙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父母都是中学老师,特别爱看书,我们家总买书,后来新华书店一位认识的工作人员一到新书,就来我们家送新书单,让我父母打勾买。他们买过一套4卷本的《唐诗故事》,是位地质科研人员编写的,写得特别好。那时我才七八岁,就拿来看,看得入迷。印象特别深的是那首“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短短20个字,写活了十四五岁新嫁娘的小心思。你看,一个地质科研人员会写关于唐诗的书,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会被唐诗吸引。所以,我相信诗心一直存于人们心中。
    身边很多故事都提醒我诗心的存在。去年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时候,有人在网上求“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续句,结果引出了3万条转发、5000多条回复。我现在在中央民族大学教书,看到学生们也是乐意亲近诗词的。只不过很多人缺乏接触诗词的机会,如果有机会,他们也会被诗词的美打动。
    现代人可能比古代人更需要诗
    ■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当代中国,形成了中国人特定的审美方式,中国人表达美、品味美的方式都在这里
    ■传统文化复兴,美是先行,因为美能导出善,真善美是一体的
    解放周末:叶嘉莹先生曾经说过:“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的、真诚的生命,并且生生不息。”
    蒙曼:中华民族是爱诗的民族。唐诗、宋词虽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史上的两座巅峰,但中国人不是到唐朝才有诗意,也不是到宋朝才有词的审美,而是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当代中国,形成了中国人特定的审美方式,中国人表达美、品味美的方式都在这里。
    有些美是具有永恒性的,什么时候看着都是美的,就像古人看天是辽阔的,今人看天还是辽阔的。这种通识性的美,可以打动每个人。有些美是个体的,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春花秋月及表现春花秋月的诗词,相信每个看到、读到的人都应该觉得是美的,不可能不被这样的色彩、韵律、诗意的表达所打动,而自外于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