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张曼菱 参加讨论

    “去吧,去认识我们的祖国!”
    随后,学人们一批批离开北平。《吴宓日记》有一首诗写“辞京”:
    十一月四日星期四
    阴,大雾,晨8:00后,即独至东车站,紫禁城为浓雾所蔽,街上行人尚少。
    晓发北平十一月四日
    十载闲吟住故都,
    凄寒迷雾上征途。
    相携红袖非春意,
    满座戎衣甚霸图。
    鸟雀南飞群未散,
    河山北顾泪常俱。
    前尘误否今知悔,
    整顿身心待世需。
    吴宓曾设想过,日本人来了,自己躲在北平隐居、读书。但陈寅恪影响了他。陈家父子的举动在文化“南迁”中起到了精神领袖的标杆作用。大时代下的生存,已经不是个人的事。吴宓毅然决定振作起来,到清华大学的转移地长沙去。
    当他登上开往南方的火车,车厢里有很多日本军人。日本军官看他是一介书生,还给他让座。而在吴宓看来,日本人拿着武器血腥地占领了北平,却还在假装礼仪与文雅,他内心更添气愤、屈辱与痛苦。
    在诗中,他庆幸师生们未散,他们将在远方汇合,有一个目标去奋发。
    当“长沙临时大学”开课时,一位受聘于清华的英国教授如约赶到那没有灯火的山麓中,为学生们上课。他是著名的英国诗人与评论家燕卜荪。在漆黑的夜晚他给同学们背诵莎士比亚的诗章,在泥泞的山路上他跌破了眼镜。
    燕卜荪写下长诗《南岳之秋》:
    课堂上所讲的一切题目与内容,
    都埋在丢在北方的图书馆里。
    因此人们奇怪地困惑,
    为找线索,搜寻自己的记忆。
    战乱中,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之下,这些中国教师们没有教材,却凭借记忆片段仍在传授知识。《南岳之秋》记录了“长沙临大”的处境。
    多年后,作家、翻译家赵瑞蕻回忆起这段往事:“战事倥偬之中,上燕卜荪的课,让人恍然觉得如秦火之后,天下无书,儒士背诵整部经书授徒。”
    中国历史上有过“诗书丧,犹有舌”的传统。
    燕卜荪写他“同北平来的流亡大学在一起”的经验:
    那些珀伽索斯应该培养,
    就看谁中你的心意。
    版本的异同不妨讨论,
    我们讲诗,诗随讲而长成整体。
    学校迁到昆明不久,伦敦也被炸了。燕卜荪说:“现在该是我回到祖国的时候了。”于是返回英国。这种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的情怀,已经贯通中西。
    植物学家吴征镒出身江南书香人家,古典诗词功底好。他投考清华时,所作游记就受到朱自清欣赏。后来在昆明又与闻一多相交甚厚。
    他说:“我是一抗战,就是像杜甫诗里讲的一样:‘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我跟西南联大差不多是‘同命运’的、‘共呼吸’的,我一毕业,就没有在北京做过事,而是一直在西南联大。”
    他本来是“七七事变”的头一天到西北考察。西北就是现在的陕甘宁一带。到了8月23日,他在宁夏贺兰山后面,就不能再前进了。北平已经沦陷。他从宁夏、从包头一直回到老家,教了几天书,忽然接到学校里通知: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学校要在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他就从扬州赶到长沙。在长沙待了两三个月,因为长沙也开始轰炸了,南京失陷了,又继续向西南方漂泊。
    这位当时最年轻的助教,参加了长沙临时大学的“湘黔滇旅行团”,从湖南、贵州一直走到昆明,走了3000多里。
    由于在长沙仍旧受到轰炸,学校要转移到昆明。而整个学校都从国土外转移,有失学校尊严。人们认为,应该有一批勇士直接从国土上走到昆明。三校组织了湘黔滇旅行团,简称“步行团”。这意味着这批学人们对国土主权的宣示。
    穆旦的长诗《赞美》就是以此为背景: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 ……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当时大学里的学子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人里克尔、艾略特等人的影响,他们写的诗看起来驳杂,但却在顺应着一种青春生命的原始的姿态、愤怒的姿态和实践的感受。
    1946年,胡适在西南联大九周年校庆纪念会上说:“临大决迁昆明,当时有最悲壮的一件事引得我感动和注意,师生徒步,历六十八天之久,经整整三千余里之旅程。后来我把这些照片放大,散布全美。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是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
    照片内容有:步行团出发、乘船渡湘江、步行在崎岖山路上、山路休息、溪水洗脚、山间等候、住宿、挑脚泡、用餐、水边、闻一多写生、闻一多的素描图画、江流、荒野坐地歇息、步行三教授、教授们歇息、山民背篓、盘江激流、每船五人、惊险渡江等等。
    知识分子走出了象牙塔,走入民间,走向人民。
    闻一多先生说:“去吧,去认识我们的祖国!”
    当年还是学生的任继愈说:“感受到中国民气还在,虽然穷,可是当亡国奴他不干。”
    当他们路过一个偏僻的小乡镇时,地保敲着锣,通知赶集的乡民不要涨价,要按照平价把东西卖给师生们。这种细微的、似乎不足道的关照,已经是这块贫困土地能够给予他们的最大关爱。
    在进入贵州玉屏时,师生们看见这样一张政府布告:
    查临时大学近由长沙迁往昆明,各大学生步行前往,今日(16日)可抵本县住宿。本县无宽大旅店,兹指定城厢内外商民住宅概为各大学生住宿之所。凡县内商民,际此国难严重,对此振兴民族的领导者——各大学生,务须爱护借重。将房屋腾让。打扫清洁,欢迎入内暂住。并予以种种之便宜。
    务此布告,仰望商民一体遵照为要。
    此布。
    县长:刘开彝
    这个布告折射出当年社会各阶层对于“保存与保护民族文化与人才”的可贵意识。这个民族在危难时刻涌现出一股巨大的凝聚力量。这股气概,老百姓叫作“血性”,史家称为“民气”,士大夫讲究“气节”,都是指在灵魂深处人的坚贞本性。这是历代中国人最重视的情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