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鲁迅的方向仍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高欣然 李永杰 参加讨论

    对话学者:刘运峰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
    张梦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2016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一个世纪以来,鲁迅所独有的“人本主义精神”和“始终如一的战斗精神”,曾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深刻反思“民族的灵魂”;鲁迅“张精神、反‘质化’”的战斗风格,鲁迅的精神价值,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毛泽东曾称赞,“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学者认为,毛泽东所指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文化要为劳苦大众服务,文化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广大民众的诉求;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鲁迅的方向,今天依然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当前,我们应如何认识鲁迅所留下的精神财富?鲁迅思想于中国、于世界又有怎样的影响?当前及未来鲁迅研究的着重点和趋势是什么?本期学海观潮邀请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最宝贵的财富
    人本主义精神和战斗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体现在哪里?
    刘运峰:鲁迅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人本主义精神和始终如一的战斗精神。他一生志在“立人”,就是让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摆脱被奴役、被欺压的状态,恢复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就是让中国人活得像“人”一样。为了“立人”,鲁迅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鲁迅是一名战士,一生都在奋斗。他对中国传统的陈规陋习、封建礼教、野蛮专制、愚昧黑暗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且,他以自己的严谨、认真、勤奋、刻苦、坚韧、博大、无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后人树立了一种风范,一座丰碑。不同的人对鲁迅有不同感受,我觉得鲁迅思想的核心价值就是对历史、对现实始终保持一种理性、冷静的批判态度。表面看起来,鲁迅的思想非常激进,颇具破坏性,但鲁迅又具有非凡的理性和克制力,他对人类文明始终保持一种冷静和清醒,切切实实地足踏在地上为着全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比如,对于外来文化,他主张“拿来主义”,引进刚健质朴的文艺;对于中国文化,他主张取其精华,不顾冷嘲热讽,编印《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对于与恶势力的争斗,他主张“韧”的战斗,进行“壕堑战”;对于国民性的改造,他提倡以文艺教化改造其精神,等等。
    张梦阳: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我认为就在于他对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鲁迅终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以文学为武器启悟“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学会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在正确的认识中由“本能的人”、“蒙昧的人”转化为“自觉的人”、“智慧的人”,实现从青年时代就树立起的“立人”理想。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鲁迅对国民依然充满希望,希望他们能走出“铁屋子”,走向真正的自主。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曾称赞,“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刘运峰:毛泽东所指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我理解就是文化要为劳苦大众服务,文化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广大民众的诉求。再有,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鲁迅的文学作品数量虽然不是很多,题材也并不很广泛,但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夫、妇女、儿童以及落魄的知识分子都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是劳苦大众的疾苦。他所希望的,也是引起更多人“疗救的注意”,彻底改变专制、愚昧、封建的社会现实。
    鲁迅对于愚昧的国民,的确“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他从未对国民失去信心。他在《一件小事》中对人力车夫高大形象的赞美,在《铸剑》中对于复仇者的称颂,都表明了鲁迅对民众的态度。他还有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杂文,其中就提到:“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鲁迅对中国广大民众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始终抱有满腔热情,从他帮助、指导过的青年作家、版画家以及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就可见一斑。
    鲁迅的文学实践,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化建设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我常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当今的文艺作品数量惊人,但真正有影响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创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存在问题。很多人对于普通大众的生活缺乏深切的感受,当然也就缺乏同情心,作品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张梦阳:鲁迅青年时代就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中国文化应该“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后期又在《拿来主义》中既反对“闭关主义”,也反对“送去主义”,而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也就是要推陈出新,中西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创造出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就这一点来说,鲁迅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标杆文化人物,代表着中国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方向。直到今天,鲁迅的方向,仍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