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亚在某种程度上被强制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报》:张江教授在论文中曾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哈姆雷特》的解读为例探讨“强制阐释论”。这种文学批评往往将在全剧中出现很少的配角奥菲丽亚置于中心位置,并将其形象及故事纳入女权主义的框架之中。您认为他们是否在以一个预设的立场来解读莎士比亚? 约京: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这样的。与此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有一定的重要性,在很多方面揭示出奥菲丽亚及哈姆雷特被书写的方式。而且它还与已有的一些女权主义解读方式有所不同——提供了重要的矫正,反映出女权主义、妇女权利等在社会中得到尊重的重要性。在此之前,人们会觉得莎士比亚成了一种父权的形象,很多文学批评者都以同一种模式对莎士比亚进行评论。而女权主义对莎士比亚的解读对此形成一种重要挑战。 但是,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解读并不限于性别政治——这并不是说莎士比亚作品中不存在性别政治,实际上,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存有政治。有趣的是,人们对于莎士比亚作品中政治元素的表演及解读方式甚至可以截然相反,同时还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重要性。对于同一场景却可以有如此之多不同的解读,这一点再次说明了莎士比亚的丰富内涵及鲜明品质。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莎士比亚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您是否认同有的解读过于牵强,乃至有歪曲、颠覆莎士比亚之嫌的说法? 约京:我想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每一个文学批评流派都必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自己的形象样式重塑莎士比亚。我想,如果我们能对莎士比亚文本持开放的态度,尽量不对其进行规定性解读,这样莎士比亚还能帮助我们对自身有更多的认识。所有的人在阅读时都不免会带上不同形式的偏见,隐性的也好,显性的也罢,即使我们自己并不认为自己带着偏见,但这是事实。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对于莎士比亚的解读,与200年前或200年后相比必定会有所不同。 但是,人们应该意识到自己会带着一些想法或偏见,并且对此保持警醒。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者,具有自我批判的意识非常重要,这样才可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阅读莎士比亚时有可能带有自身的形象样式,即使这一点很难避免,但至少对此要有清醒的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著名诗人及评论家艾略特(T. S. Eliot)曾说,像莎士比亚这样伟大的人物,很有可能没有人能够正确地理解他。若如是,我们就应该将我们错误理解他的方式时时更新,而“终止一种错误的最好方式就是用新的错误取而代之”。但问题是,犯错误是不是也应当有一个边界? 约京:我想恐怕确实是没有正确的答案。你阅读前有一些期待、偏见或是希望将自己确定之事加诸莎士比亚,而莎士比亚对这一切都进行质疑,对你的假设、对你预设的答案提出疑问。 对于莎士比亚没有公式可言;假若有,那也就成了莎学研究的尽头。所以说没有公式或最终的答案。在这个意义上,艾略特所言是对的。但是,莎士比亚是不是什么意义都可以有呢?我并不认为是这样,还是要有一些边界的。你当然可以使莎士比亚具有任何意思,但问题在于,这种阅读是否有用,是否展示出重要的东西。你可以选择将文学弄得琐碎化,可以给文学任何含义,但是,我认为文学能得以生存,是因为它能不断展现出重要意义。所以,我想这里应当有一些限制。你自然可以漠视这些边界,给莎士比亚任何含义,但是这样何用之有?可以说,没有什么用处。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