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创新:江苏文学的活力之源(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王 干(《小说选刊》副主编):
    江苏作家给当代文学到底贡献了什么?从《李顺大造屋》到赵本夫的《卖驴》,还有周梅森的《沉沦的土地》,写的都是关于农民与土地、农民与工业、农民与经济、农民与财富、农民与发展、农民与现代文明。伟大的作家和作品是需要时间来淘洗、来见证的。在我个人看来,《李顺大造屋》《卖驴》《沉沦的土地》经过了30年以上的考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李建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江苏的地域文化,内在的结构是多元的。这种自然风貌、文化积淀形成了江苏文学的一种气质,境界极其阔达,温柔、细腻中夹杂着一种力量感,甚至内含一种阳刚之美。江苏文学整体上写作的反讽性并不是很强,都写得比较柔和,像汪曾祺,不使自己苦恼也不使别人难受。但是有两个作家,一个是高晓声,80年代的时候写的《李顺大造屋》,反讽性非常之强,短短一个短篇,把几十年来农民在住房方面尴尬的场景揭示出来。
    谈凤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黄蓓佳在长达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不断汲取不断突破。我曾读过她的一篇文章,叫《走一步说一声再见》,黄蓓佳的小说在四处寻路中始终灌输着走向经典的渴望,我读她的作品能感受到渴望,无论是成人文学还是儿童小说,都有非常高远的追求和丰厚的建树。黄蓓佳的小说蕴含了诗性品格。在她的小说里有很多种生命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小说中,给风尘满面的故事带去诗性的气质。
    牛玉秋(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
    我觉得在当代文学格局中,赵本夫是一个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存在。最重要的也是他自己最看重的作品,当属“地母系列”。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作家表达了他对文明断裂的忧思以及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理解。他曾经说过,离开土地太久,失去了人对自然宗教般的情感,文明在建立一种秩序,但秩序又在束缚着生命的自由。赵本夫密码就是这三个关键词:自然、自由和文明。
    陈福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储福金的中短篇写得相当好。他的好在于,他基本不在潮流里,而是执拗地处理自己的感受。这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力量感不够,但其实这也是文学的命运。不可能每个人都是黄钟大吕,储福金在这方面处理得特别细腻,不是那种顶级的在社会前沿第一层的感受,他是退下来的,让人回到内心,回到那些微妙的地方去。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周梅森的创作分两个阶段,80年代新历史小说和转型后的新政治小说。两者都体现了他充满挑战意识的创作。他的历史小说完全是对现实的一种呼应,是通过历史小说来表达他的现实情怀。他的政治小说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乌托邦的意识,表现了他对绝对正义的渴望。要强调的是,因为一些观念上的误解,往往把这样的小说看成是非纯文学的小说,这其实是对周梅森的一种误解。
    何 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黄蓓佳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黄蓓佳的小说里,充盈着诗意的理想主义。无论是成人文学还是儿童文学作品中,都贯穿着共同的东西,就是追求精神的自由。从黄蓓佳小说的个案里,我们可以思考一些问题,现在我们评论不常用的概念,比如理想主义、人道主义,是不是已经是一种陈旧的无效的过时的东西?还是我们原来在使用概念的时候,附着了另外的一些东西?
    张志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讨论一下90年代中国的社会进程,就可以看出,周梅森的小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直击中国最惨痛的现实,在很多作家笔下没有这样的直击人性,直击现实的力量。毕飞宇的小说跳出时代性,或者说超越时代性,他写的是人生和人性的错位,以及由这个错位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巨大冲突,并在这个冲突当中,展现出伤痛感。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苏童因为什么进入中国当代文学?他给中国的当代文学贡献了什么?有这样几个关键词:
    第一是历史,苏童是80年代中期以后,讲述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现代历史,非常有新观念、新思想的一位作家,他同时也是开启了“60后”一代作家书写个人历史、成长记忆的一位代表性的作家,他还是最早能够和中国传统叙事对话的一个作家,他的《红粉》《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系列,可以说最早地回到了中国传统叙事。第二是人性,苏童是最早细致地、深入地书写人性恶的作家。苏童非常高明地处理了这个命题,人性恶、潜意识,他的书写非常精细。第三个关键词是传统,他是和整个新文学历史能够接洽的一位作家,我们在他的小说里可以看到鲁迅对人性恶,对民族、对国民性的书写传统的再现,也能够看到他和更古老的传统小说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在苏童身上比较经典地表现了江苏或者南方美学,基本特点就是温婉的、华美的,甚至是颓败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和精髓之一。
    张 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认为,中国至今依然是两个流派,一个山药蛋派,一个荷花淀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已经移到了陕西而不是山西,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已经移到了江苏,而不在河北。建议荷花淀的“淀”字改为荡字,荷花荡派,那就是以江苏作家为代表的,充满了水乡韵味的作家。
    在我看来,苏童活在什么时代,什么时代就是文学的黄金时代。苏童的小说我都喜欢,但是我更喜欢他的短篇小说,苏童在写短篇小说的时候,是第一流的作家,在写长篇小说的时候,是一点五流的作家。
    王 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主要是谈对叶兆言的一些研究和评论。对于叶兆言作品的评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一个是主题的研究,一个是他的创作手法研究,还有一个对他美学特色的研究。主题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三个大的主题:爱情、死亡和“文革”。对他的创作手法的研究,涉及到先锋、新写实、新历史、重塑神话这样一些方面。对他的美学特色的研究,比如地域意识、悲剧意识,还有哲学意识。叶兆言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思考。他把文人的风范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是不是要重建中国文化新秩序,或者中国文学的一种新秩序?从80年代到今天,叶兆言的作品都是以一种探索者的姿态来对小说的形式进行探索,所以我想,他是不是在推进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形式美学的建构?
    李云雷(《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我们现在熟悉的毕飞宇是由他的一系列经典的中短篇和长篇构成的,《青衣》《玉米》《玉秀》等。但是,我读他的三个小说集,发现他早期的一些中短篇跟后期的写作有很大不同。比如他有很多有力量的东西,跟后面比较温婉的写作有些不太一样,这可能给我理解毕飞宇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中国文学比较高的境界像《红楼梦》的传统,就是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对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心理、人与人关系微妙的把握,在当下传承的不是很多。毕飞宇的小说,在这方面有他自己的一些成就,有他自己的探索,这是很宝贵的。
    岳 雯(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研究员):
    鲁敏的小说打眼望去一定是温和的,就像她的为人一样,她的叙事态度非常地温和,她对她的主人公不过分溺爱,对他们遭遇的人和事也不过分渲染,她像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她们保持着不远不近的态度,很有分寸感,这是她的温和。但是仔细看,温和后面充满着冷感,这种冷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死亡。在我们每个人看到红颜的地方,她看到的是累累白骨,这很可怕。当大家都认为她的东坝写的是善良,是温暖,是美好的时候,我认为恰恰不是。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我要讲的是叶弥的作品。我觉得她的中短篇试图塑造日常生活的传奇性,所以讲故事的方式总是试图在很短的篇幅里面,把故事讲得更加曲折。第二点,我在读叶弥小说的时候,觉得很愉悦,因为她小说里的人物非常有意思,她塑造了一群既在生活之内又在生活之外的人,这些人物一方面离我们很近,另一方面又离我们很远。导致这些人物本身也具有矛盾性,一方面这些人物很鲜明,但是,另一方面人物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这是叶弥小说有魅力的地方。
    曾一果(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
    范小青在写世情生活,特别是市井传奇的时候,她的确是江苏作家的掌门人,她确实是跟传统有着很深的关联;但她是如何把这种世情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继续探讨和思考。第二,范小青很关注个人与时代的张力关系,特别是最近一些作品,我觉得弱者是很多的,而且都是精神状态不太好的弱者。但是弱者有他的抵抗方式,弱者对抗权力的结构,这种关系也是挺有意思的。
    张光芒(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本夫的小说拓展了中国乡土小说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以来的传统乡村小说不同,在乡土小说两个字“乡”与“土”之间,他将探索的重心从乡转到土,从与“乡”相近的民族意识转到与土地天然粘连的地母意识、人类意识。他的小说改写了当代生态文学的思想意蕴。在小说当中,人与兽等同于文明与野蛮的关系,被赵本夫的叙述颠倒引导过来——在人类野蛮邪恶之下,野兽反而显得更加文明。我认为赵本夫的写作为当代文学注入了一种生命理想主义的独特气象。他始终有一种浓厚的托尔斯泰的情结,他的创作以极其丰富的细节和叙述,逻辑地呈现了人性之真与道德自我完善二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现场录音删节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