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艺评论需要多学科滋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艺术报》 李邨南 参加讨论

    ◇理想的文艺批评,不是拿一把单一刻度的卡尺丈量丰富多彩的文艺世界,而是对文艺作品、现象、思潮等等开具的“体检套餐”。它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集合了美学、艺术学、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成果的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说真话、讲道理,是一种品格、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文艺批评不仅是对艺术的直观审美体验,而且是条理化、理论化的判断和评说。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学家朱自清就曾说过:“遇见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说出我何以觉得它好的道理,说出道理就是一般人所谓批评的态度了。”另一位较早对“文艺批评”作出过系统论述的学者傅东华则说:“文艺批评的目的在于示人以判断文艺作品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可见,文艺批评是需要学理作为基础和支撑的。尤其是在当代,文艺批评所依赖的学术基础更加广博。真正能做到说真话、讲道理的文艺批评,一定是多学科土壤滋养下盛开的鲜艳花朵。
    这首先是由文艺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文艺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一件艺术作品总是历史的、具体的,与特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构成了艺术作品创作、欣赏和批评的“语境”。夏丏尊曾说:“文艺批评的任务,一方是阐发作品,指导读者,一方是批评作品,指导作家。文艺批评家,可以说是读者和作家所共戴的教师。”文艺批评要成为读者和作家的“老师”,除了对作品有深入的考察外,还要了解作品所赖以诞生的“语境”,不然,所作出的评论难免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另外,当代许多艺术形式都具有综合性,一件艺术作品往往集合了多种艺术技巧。比如,电影就融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等于一体,想全面地评价一部电影,就应从不同艺术门类的角度加以关照,否则,所论就容易偏颇。
    文艺批评需要多学科滋养,也是艺术生态的客观要求。市场和网络,是影响当下艺术生态的两大重要因素。互联网的发达,改变着人们的艺术体验方式,据《中国艺术报》报道,《2014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4.53亿。有关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每天通过网络下载音乐超过2亿次。由于文艺资源触手可及,人类审美经验的获取和累积更加方便了。同时,互联网所营造的便捷的发声条件、匿名的发言环境、互动的交流方式,又使很多原先“沉默的欣赏者”变成了活跃的“网络批评家”。于是,以互联网的意见汇集、筛选和提纯机制为依托,大众评价在文艺批评大格局中的地位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被很多网民和分析人士奉为圭臬的“豆瓣评分”,就是很好的例证。面对这样的现实,专业文艺批评工作者,不能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那样,以为把目光从网上挪开就万事大吉,也不能在互联网的“口水”汹汹中,放弃自我,照单全收,要用自己的专业眼光和知识去作网民碎片化意见的注脚。恰当而现实的办法可能是以“我注六经”的态度和方法,撇开舆论泡沫,汲取有益成分,使专业的文艺批评更加“专业”。这就要求文艺批评家学习互联网这门新兴学科,掌握搜集、分析和判断网络意见的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