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情感结构”的媒介转型——“新媒体一代”的文学批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白惠元 参加讨论

    “新媒体一代”的文学批评具有在场性、跨界性、可读性等全新特征,其问题意识是与“独生子女”之“情感结构”无法分割的。在媒介转型的语境内,当代文学批评的种种分歧已是常识,更有必要讨论的是,如何生成文学批评的共识?从广度上说,是要创造具有整合性与建构性的理论概念,打破文坛的界限,融合不同细分场域,最大程度地寻找通约性;而从深度上说,当代文学批评切不可自居前沿,而丧失历史纵深感。我们仍需将作家、作品乃至文学现象、文艺思潮锚定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尤其是文化语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深入地理解其发生现场,进而提升文本细读的有效性与公共性。
    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正以何种形式存在?这首先是一个关于“媒介”的问题。对“网络一代”来说,文学批评对纸媒的依赖度越来越弱,相反,他们更愿意通过新媒体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网络空间内成长为具有社群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在媒介转型的语境内,我们应该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新形态有所重视,这种新形态体现为由青年学院派研究者主导的微信公众号,如“媒后台”(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同代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80后文学研究与批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等。
    正如“同代人”的自我命名所暗示的,青年批评者不是向真空发声。他们之所以勇敢发声,是为了获得某种回响,进而在相近趣味的驱力下,完成情感结盟。可以说,“代际”的意义正在于形成“想象的共同体”。因此,重要的不是如何断代,而是把“代际”放置于当代历史变革之中,也只有如此,“代际”才有意义。我个人对“70后”、“80后”抑或“90后”的断代方式持保留意见,因为以10年为单位恐怕是太过整饬的数理逻辑,这种命名方式显然忽略了“代际”形成的具体文化语境。对于1980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而言,更有效的命名方式是“独生子女”;对于1985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而言,更有效的命名方式则是“互联网”;而对于1990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而言,更有效的命名方式可能是“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当我们使用“代际”时,必须回到历史语境中去,这也就是雷蒙德·威廉斯所说的“情感结构”:文艺形式是历史的镜子,它是一代人内心情感的历史接合,甚至可以说,任何创作者无法超越“代际”,也包括批评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