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商务”十年与茅盾的文学底色从钟桂松的《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刘勇 张悦 参加讨论

    茅盾是一个人生经历相当丰富的作家。早年丧父、青年辍学,既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同时在文学上他又是中国左翼文学的中坚力量,从鲁迅到左翼阵营都曾给予《子夜》极高的评价。
    在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履历面前,茅盾在商务印书馆默默工作的十年显得并不瞩目,甚至有些平淡。且不说很多读者并不熟悉茅盾的这段经历,即便是有所了解,但这十年在茅盾文学道路上发挥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却远远被低估了。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蚀》是茅盾创作的起点,《子夜》是高峰,《腐蚀》是进一步的深化,但实际上贯穿和沉淀于茅盾整个文学创作的根本底蕴和底色却是这“商务”的十年,这一点并未得到大众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茅盾的文学道路不是从1927年发表小说《蚀》开始的,也不是从1921年成立文学研究会开始的,而是在他1916年踏入商务印书馆大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钟桂松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搜集茅盾在商务印书馆期间的史料,他的新著《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将茅盾在商务印书馆时期的经历和工作分为若干专题,全面立体地展示了这段历史。他认为,如果没有商务印书馆的这十年,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文学巨匠茅盾。
    十年沉潜:是“文学家”更是“理论家”
    大多数的读者都是从《子夜》《林家铺子》这些作品去认识茅盾的,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身份远远不只是一个文学家。茅盾应该首先是一个理论家,然后才开始文学创作的。
    钟桂松在本书中提到,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十年内,从阅卷员变成了《小说月报》的主编,从一个青年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联络员。但就对茅盾后来在创作上的影响来看,最重要的经历还是他在商务印书馆期间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据钟桂松在书中的统计,“十年中,茅盾共翻译并发表200余万字。涉及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文论、政论各种文体”,并且“茅盾一生中80%的翻译作品都是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完成的”。在译介的同时,茅盾还对世界文学理论思潮作了细致系统的梳理。他对俄国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表象主义、新浪漫主义的梳理和辨析,不仅为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对于拓荒时期的新文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段经历极大地拓展了茅盾的视野,促使茅盾对现实主义理论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理解体系,他后来的一些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活动都可以从这个体系中找到立足点。尤其是他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大量关于“为人生”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不仅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纲领,还引领了之后几十年的文学风潮,奠定了现代文学发展的主流方向。
    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这十年恰好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当鲁迅、郭沫若等人横空出世的时候,茅盾几乎没有文学创作,而是一直潜心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但茅盾之所以最终能够在这一众新文学作家中后发制人,这十年打下的扎实的理论基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决定了茅盾之后几十年文学创作的基本格调和主要特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