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新疆双翻工程的几点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赛娜·伊尔斯拜克 参加讨论

    2.关于文学翻译的语言问题
    一部翻译作品,构成其和谐性的基本要素是译作的语言。雅、洁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所以在将少数民族语言作品译成汉语时,这一优势就不能缺失。清末翻译家严复提出的“雅”多被指为高雅,准确的说应是“尔雅”。“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就是要近于雅正,合乎规范。杨绛称雅洁之工为“点烦”,即化繁为简的手段,力避拗口、累赘等现象。现代译者要求雅,先得求洁,干干净净的文字,明明白白的思想。简洁为词、简洁为语和简洁为句,汉译自然洁雅。汉语言简意赅,字少意丰,隽永含蓄。相对而言,少数民族语言较为繁复,如果在翻译中不善化繁为简、以巧代拙,汉语的简洁之美将面目全非。洁为贵,冗为病,乃千古文章之道。文贵简洁,为己惜墨,为人省时,由烦而无当变为要言不烦,是汉译应该追求的语言生态。
    3.关于文学翻译的主体问题
    艾克拜尔·米吉提在《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翻译问题》中提出:“作家和诗人是一种民族语言文化立场的捍卫者,而诗人和作家、翻译家也是这种语言立场的丰富者和实践者。”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他的审美能力、个性、气质在翻译中起着统帅一切的作用,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个性必然在其译作中表现出来。一旦作者与原作的内在感情之间产生一种潜在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译者在阅读理解原作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和谐意识。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中充当多重角色。他既要体会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模仿其神情、语气,让自我与原作者融为一体,又要充当译者的角色,在解读原作和艺术传达上发挥再创造。同时,他还要充当译文读者的角色,考虑译文能否被读者接受。这就是说,译者“自我”的构成中包含着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一个译者的学养,对于语言的把握,甚至他崇尚什么样的翻译理论,必然导致出现什么样的译文。此外,做翻译容易成为一种机械复制的手工劳作,使用并非富于个性化的语言,遣词造句偏于中性,中规中矩。文学翻译的要害在于两种语言间的角力,翻译家要在语言间进行挣扎。
    4.关于诗歌是否可译问题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少数民族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翻译有难度。这其中的分寸要把握好,否则要么是过于忠实索然无味,要么是过度创作胡编乱造。诗歌是可译的又是不可译的。翻译之所以称为翻译,缘于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异,文学翻译的挑战都是由于这种差异,都在于要跨越这种差异。这就与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息息相关,再创造是客观存在的,译者的再创造由原作的抗译性所诱发。抗译性较弱的原作,译者的再创作是浅层次的、较弱的;抗译性较强的原作,需要作者发挥较强的创造性,是深层次的再创造。再创造是译者对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把握,译者应该尽力消除与原作者之间语言、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膜,发挥创造性,达到整体的普遍的和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