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80后作家,文艺的一代(80后创作新观察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岳雯 参加讨论

    编者按
    9月22日,本版刊发了文学评论家王干的《80后作家的分化与渐熟》,对80后创作出现的新变进行了宏观考察。当下,80后以新的姿态亮相,成为文学创作梯队的重要关节。本版从今日起开辟“80后创作新观察”栏目,刊发系列文章,对80后创作进行集中梳理与阐释。
    
    80后作家似乎个个都雄心勃勃,要在前辈们不曾涉足的荒野上开拓自己的疆域。然而,看似是一往无前的姿态,但方向却是朝后退的。这么说,是建立在与父兄辈的写作实践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如果说50后试图介入社会政治,60后则回到了人性的领域;如果说70后的写作建立在日常生活的楼阁之上,那么到了80后,他们将日常生活又推进了一下,也就是说,他们更在意的是被个人体验过了的现实,是精神现实。于是,现实呈现出更为精巧、幽微,也更为狭窄的图景。谓予不信?举一个例子。在80后的写作中,越来越多的作家、艺术家正在占据主角,成为被观照的对象。
    张悦然的《动物形状的烟火》的主人公叫林沛,是个画家。林沛一度也炙手可热。艺术家的命运永远是变幻莫测的,就像烟花,前一秒钟还绚烂盛开,下一秒钟就没了消息。于是,林沛出现时,已然是孤独、隔绝、脆弱,既自尊又自卑的样子。如果说,林沛还盼望着从绝望的境地里摆脱出来,跟从前的生活和解,重新开始辉煌的前程的话,那么,对于年届中年的楚源来说,这点盼望都已经烟消云散了。楚源是霍艳中篇小说《无人之境》的主人公,作家。从外表上看,他远比林沛要成功,过的是花团锦簇的日子。他是某届文学大赛的获奖者,早年出的书现在还被阅读着,小说还要被改编成影视。小说家所能有的一切荣耀似乎他都有了,但是在瓤子里,楚源有着和林沛一样的绝望。他们都希望能通过抓住什么改变处境。林沛将希望寄托在一个被收养的看上去行为怪癖的小女孩身上。而对于楚源来说,年轻的女作家柴柴成为了点燃生活激情的火柴。当然,这点想要改变什么的微小愿望最终也会破灭。有个评论说得极好:“《无人之境》描写一个成功作家慢慢退出生活的感觉让人想起艾略特《空心人》里的话,世界的毁灭不是‘砰’的一声,而是‘嘘’的一声。”说到底,张悦然和霍艳所要探究的,是艺术家在与艺术分离之后的命运。这命运似乎是难堪的,但好歹,他们曾经与艺术同行过,触摸过艺术的样子。蔡东在《我们的塔希提》里所描述的春丽则是一幅踉踉跄跄追赶艺术的姿态。她辞职来到深圳,就想要“写点东西”。到小说的结尾,春丽也并未如她所愿的与艺术同行,她只能换了一种方式,以漫游来度过她的危机。就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替她担着心——那空落落的人生,与林沛、楚源们又有什么差异呢?
    七堇年在《夜阳》中也写出了这样一种状态,不过,她关注的重心与其说是命运,不如说是性格。Nox也写小说,但显然,她让人感到与之相处的困难。暴躁、任性、痴缠与才华如影随形,它提供了生活的幻觉,却也让人意识到,光依靠幻觉也是不够的。七堇年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如是说:“我承认,当我听到一个人说她‘写作’、‘绘画’或‘吹长笛’时,我多多少少能想到,她的灵魂应该是不止于此的,不止于一个冰淇淋店雇员的,它可能是大海或雨林,但绝不只是水泥操场。无论她生活多糟糕、性格多古怪,都值得谅解,甚至可以称为好事,像福克纳在访谈中说的——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一部杰作,出自一个生活平顺、幸福、富裕的人。”这似乎可以看作是她,也是许多的80后写作小说的隐秘动机——描摹一个“不止于此”的灵魂,以及这一个灵魂所遭遇的一切。简言之,较之于生活本身,他们更关心纸上的生活、艺术化了的生活。在他们看来,精神生活应该是而且必须是高于一切的。这样一种对文艺的极致追求,大约是他们与其父兄辈最大的不同。
    为什么会如此?一种浅表的解释是,写作,越来越成为难度系数较高的活儿。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听到过对作家的指摘——为什么他们对现代生活那么隔膜?为什么他们所写的都是网上新闻、身边近乎无事的小事?为什么他们不写真正触动这个时代神经的生活,比如金融领域的杀伐征战,那几乎同特洛伊战争一样令人激动……问题是,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在行业与行业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竖起了高高的壁垒,当你需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得花上很长时间来了解他在做什么。对于还在习得写作经验与技巧的80后来说,一个最方便的途径,是观察周围的人,或者就是自己,从他们身上提取写作素材。在他们笔下,不大见得到巴尔扎克、狄更斯式的包罗万象的社会素材。他们也无意于建构“整体世界”。鉴于年轻的写作者、阅读者大多是从文艺青年转化而来,于是,在他们的小说里,对文艺的追求和思考成了一个恒定的主题。
    另外一个解释是,之所以反复书写文艺与生活的主题,恰恰是因为他们自己在长久的写作练习中出现了困惑。曾几何时,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是文艺青年们的信仰。他们相信,或许在现实生活里,你我只是一个像查尔斯这样的股票交易员,但不妨碍艺术的梦想在他心底深处扎根,终有一天顽强地露出头来。到那时,他会逃离便士,凝视月亮。这大约是对文艺精神的最佳阐释了。在这个层面上,艺术何止是高于生活,它根本就是背离生活。可是,日复一日的写作实践又使他们怀疑,写作真的高于生活吗?如果有一天像林沛、楚源那样,发现即使是艺术也让人感觉虚无怎么办?什么样的生活才真正值得一过?80后作家们都在给出自己的回答。
    蔡东把对文学需要解释成人的本性。一方面,艺术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避难所,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写作和生活是彼此浸润的。霍艳也作出了类似的表达,她援引了学者张文江的论述说:“应该用写作来提高生命本身的纯度,调整它的音韵、节奏、气息,生命本身就是诗,那才是写作的真谛。生命本身不精彩,诗怎么会精彩呢。如果力量不够,把生命去支付写作,文字虽然可能会好一点,但是生命太亏了,为我所不取。如果文字好而生命不好,我相信,这个文字还不是最好的。”这是否意味着,对80后写作者来说,生活世界正逐渐从由文字与影像构成的第二世界的附属中挣脱出来,至少获得了与之平起平坐的地位。由此,我谨慎地预言,观念的变化将给他们的创作带来新的变化。变化何时发生?等着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