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是民族的精神志 张江:文学也是历史,是以特殊方式记录人类成长进步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的心灵史、精神史。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史诗,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优秀长篇史诗更是精华。为什么会有史诗?因为每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记录他们创世开业伟大功绩的浩浩长歌,有记录他们灵魂追索和精神寄托的绝世交响。我们号召和渴望的,不仅仅是史诗的形式,更是史诗的气度和魂魄。一个有作为的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史诗。 王鸿生:每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史。在不少民族那里,民族精神的密码,民族英雄的业绩,往往通过史诗的形式得以记载和传承。作为一种文化识别标志,史诗曾被喻为“一个民族的族徽”。而史诗的创世性、全景性、崇高性,则镌刻着一个民族的深沉记忆及其关于未来的恢宏想象。 众所周知,汉民族的史传是世界上最发达而完备的。从《尚书》《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到历代续修的家谱、地方志,从古至今,国人的修史热情经久不衰。这种史传传统至少表明,民族精神志的记叙方式并非单一,史诗的形态也不是凝固不变的。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作为一种多元融合、亘久绵延的文明,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的切身处境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阔实践中,有效地梳理、整合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发掘、赓续和重铸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脉和核心价值追求,并锻造出具有史诗品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对世界历史走向产生独特影响的重要机缘。 史诗是民族的精神志。当我们这样说时,并不意味着史诗是存放在档案柜里的已故祖先的精神卷宗。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史诗(包括生活的史诗)就发生在当下,但这“当下”却叠入了“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希望。事实上,由于时间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过去与未来、记忆与希望就像自我与他者一样,总是隐秘地存在着交相启示、交互依赖、相互生成的关系。史诗可以从一个人的创作开始,但绝不会到一个人的经验结束。史诗的作者可能是单数的,但它所承载的记忆与希望则必然是复数的。作为共同体生活的精神结晶,史诗叙述的伦理起点,就是从记忆开始,去重新想象生活,在历史中创造历史。 起源就在当下,历史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这是辩证的时间观,也是辩证的史诗观。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或盲目受制于线性进步论、历史终结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念的支配,那么人类实践的诸多可能性将不复存在,而新的史诗的创造也就无从想象。因此,深刻领会人类创世活动的永恒当下性,对于唤醒被解构、被耗散的史诗冲动及其现实表征能力,对于正在勇攀世界语言艺术高峰的中国当代文学来讲,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