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中国文明可以照亮人的生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于坚 大解 李浩 参加讨论

    对话:
    今年8月21日至26日,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魏平、副主席李延青、河北文学院院长司敬雪率河北文学院作家赴云南开展文学交流活动,与云南文联专职副主席黄映玲,云南作协副主席杨红昆、欧之德,以及雷平阳、胡性能、张桂柏、张庆国、潘灵等云南作家诗人进行了座谈交流,举行了“寻访文学大家于坚”专题活动。今刊发部分对谈内容,和读者一起分享南北两地作家对当前文学创作的一些深层次思考。
    没有使命感的文学会被人们抛弃
    于 坚:见到河北的作家、诗人朋友,很高兴。你们不远千里来到昆明交流,我非常感动,也深感河北文坛的大气,虚怀若谷。古代的文人就是这样交往的,这是燕赵文人传统的恢复。
    今天的文学地位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因为我们遭遇了几千年来文人从来没有遇到的情况,就是古典的、传统的、封闭的中国,一个完满的哲学美学体系走向了自我否定,而现代主义又在中国全面崛起。
    我们再也不是住在世界的中心了,你不开放也得开放,想封闭也不行。当然,每个国家都有现代化进程,但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把自己五千年文明载体几乎全部拆掉,似乎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巴黎大革命之后也进行了拆迁,奥斯曼大拆迁导致了巴黎公社起义,但有一点与中国不同,法国重新建起来的世界依然延续了从前的传统、经验,只是空间的扩大,中国却造成了时间的断裂。今天中国的建筑全面西式化。现在有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我感觉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就在我们的现实里面。今天,除了我们嘴里说的中文是中国的,其他的都拆掉了。
    李鸿章、王国维、陈寅恪都说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今已变成了现实。唐诗、宋词、《红楼梦》里所提到的载体都没有了,都变成虚构的东西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没有了。传统建筑消失了,建筑背后的东西也消失了。我小时候身边最美的就是滇池。从我家去滇池要走两个小时,走到了就可以弯下腰去喝水。如今完全被污染了。你不信任这个地方了,你会害怕会怀疑。吃饭的时候心里也敲着小鼓。中国讲究“道法自然”,今天,这个自然出了问题,这很恐怖。
    所幸的是中国有“文明”这个词。文明是我们用来照亮从野兽的状态到人的状态的方式。有的地方是用宗教照明,但在中国是文明把人的生命照亮了。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国文明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我们今天依然用着几千年前的文字和语言在写作。写作是中国文明最后的守护者和拯救者。
    我小时候住在这里,一小时就可以从城南走到城北,城里的熟人很多。以前的昆明是一个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的社会。那个社会功能非常完备了,只要好好生活就行。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家庭,可以其乐融融地生活。现在大家搬到小区里,邻里谁也不认识谁,这一点大家都深有体会。今天的建筑已经改变了社会结构,不再是整体的社会了,而是个人化、碎片化、陌生化的社会。
    面对这种巨大的变化,如果还在玩文字游戏,还止于自我表现,没有使命感的话,文学将被人们抛弃,作家群体会变得越来越小众化。中国文学最早的起源,我认为就是为“招魂”的。是为了发表而写作,为了成名而写作,还是为了招魂而写作?你必须要问自己这个问题,要不然你的写作没有意义。
    古代中国讲究一个“礼”字。“礼”是什么东西?人从野兽的黑暗中出来,人被唤醒,灵魂被唤醒。这个时候,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矛盾。“礼”就是定位。就像一个乐队,小提琴在哪里,大提琴在哪里,要有一个安排。最初是群魔乱舞,有了“礼”每个人就会各司其职。中国本来是一直有礼的,但是“文革”把它摧毁了,一片混乱,无“礼”了,群魔乱舞,迷信盛行。我认为这个局面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种大变化面前,作家必须思考自己为什么写作,通过写作再次照亮这个混乱的时代,给出意义。我们为什么要活着?这个世界为什么值得你去活着?如果作家、诗人不去回答这些问题,谁来回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