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重建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关键词”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白惠元 参加讨论

    
    《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陈晓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第2版,88.00元
    在《众妙之门》中,陈晓明通过对每一位当代作家的细读、体悟与思考,建构出切中其文学灵魂的“理论关键词”,正如“虚构”之于马原,“真相”之于格非,“弃绝”之于余华,“颓废”之于苏童,“自我相异性”之于铁凝,“消极自由”之于王小波,“友爱”之于刘震云等等。
    近三十年来,陈晓明一直以“学院派”立场醒目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此时出版专著《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或可看作对其三十年批评生涯的阶段性总结。事实上,学者与批评家的双重身份,正是深入陈氏批评迷宫的两条鲜明路径:一方面,他坚守大学校园,讲授“中国当代文学”“90年代以来的中国长篇小说研究”“中外文学批评方法”等中文系主干基础课程,他所耕耘的教学前沿正是本书诞生的直接语境;另一方面,他对批评者身份始终保持着高度热忱与冷静自觉,面对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当代文学场域,他始终“在场”,始终在理论高原上捍卫“不死的纯文学”。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可绕过的批评成果,陈晓明这本《众妙之门》代表着当代文学批评的美学深度与理论高度。更重要的是,本书对于渴望习得批评方法的莘莘学子而言,具有直接有效的指导意义。所谓“众妙之门”,关键词有二,一是“妙”,二是“门”。“妙”是美学,是文本中那种恰到好处的“微妙”旨趣;“门”则是方法,是用批评文字把“妙”变得可读,使其既可意会,也可言传。
    那么,如何用批评文字来呈现那种“妙”呢?离不开两个步骤:一是体悟思考,二是创造性表达,这是文学专业的基本功。然而,两步都行得稳,落得扎实,那可不容易,因为前者需要哲学的高度,而后者需要文学的修辞。两相参照,陈晓明的批评作品堪称范例。在此,我们有必要对陈氏批评风格做几点简要的解析。
    首先,是寻找文本中的“理论关键词”。陈晓明的文学批评多从“还原历史现场”起笔,以“人类学”式开场白描出文本的历史语境,也为读者进入其批评世界提供了一种轻盈的阅读氛围,随后,行文转入叙事层面的修辞学解析,抓住文本核心的叙事策略,挖掘其美学意涵,进而建构出文本自身的“理论关键词”,最后进行哲学高度的探讨。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进阶的批评思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常产生奇峰突转、勇攀极限的历险快感,而这种快感的发力源,恰在于“理论关键词”的建构步骤。在《众妙之门》中,陈晓明通过对每一位当代作家的细读、体悟与思考,建构出切中其文学灵魂的“理论关键词”,正如“虚构”之于马原,“真相”之于格非,“弃绝”之于余华,“颓废”之于苏童,“自我相异性”之于铁凝,“消极自由”之于王小波,“友爱”之于刘震云等等。而在这些“理论关键词”的背后,总有着一位西方哲学大师的伟岸背影,他们是博尔赫斯、克尔凯郭尔、卡林内斯库、让—吕克·南希、以赛亚·伯林、德里达。事实上,陈晓明的“理论关键词”是要把他的批评深刻嵌入西方哲学谱系,那是作者的理论旨趣所在。同时,陈晓明也非常注重与当代文学批评者交流沟通。例如,在对白先勇《游园惊梦》的讨论中,他用现代性视野重新挖掘了“没落”一词的时间意涵,其潜在对话对象正是海外批评家王德威。所以,“理论关键词”不只是对哲学/美学高度的跋涉,更是对谱系脉络的定位,是让文学批评获得开阔视野的重要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