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焦点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2014年1期 冯宪光 参加讨论

    值得关注的是,后马克思主义文论开拓了一种侧重从空间性审视文学的新视野,来超越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划分,力图有效地解释文学的具体现象。20世纪文论在批判了19世纪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的文学观之后,先后出现了语言论转向和社会学转向,这两种转向分别使文学研究走向片面、单纯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极端。它们都在各自的聚焦点上,深度地挖掘了文学在内部和外部的许多逻辑网节点,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文学的实际存在不可能只建基于它的内部元素,也不可能只与外部世界的若干因素连接,文学的结构性存在只能是若干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有机、整体的组构。卡萨诺瓦提出的世界文学观,则要突破20世纪文论的单纯踩踏上内部或外部一只脚的片面的深刻化或深刻的片面化,超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划分,既与西方当代脱离社会性研究文学的内部研究划清界限,又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专注于意识形态批判的文学理论。她认为:在文学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一个中介空间:一个平行版图,相对自治于政治领域,这个地方因而专属于某种特定文学性质的相关问题、争论和创新。在这里政治的、社会的、民族的、性别的、伦理的各类斗争最终依照某种文学逻辑,并且通过文学形式而得到折射、变形或改造。从这个假设出发来思考,并努力构想这一假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后果,我们便能沿着既是内部的又是外部的一种批评路线开始工作。(卡萨诺瓦,2011: 1—2)
    毋庸讳言,任何严肃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都在力图将外部批评与内部批评联系起来或者结合起来,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Political Unconscious)中,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分析与精神分析理论和语言学、符号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历史性的新的阐释方法,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范例。但是,詹姆逊的历史主义阐释学是把历史理解为时间性概念,在时间的演进中把文学与社会联系起来。而像卡萨诺瓦这样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试图不通过共时性的流行理论方法的整合,不在时间性维度上把握文学的社会性,而直接从空间理论入手,寻找整合文学、历史和世界的整体思维方法。卡萨诺瓦认为,福柯在《词与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中提供了对物的空间布局整体性的观看方式,只有把握物的各个部分在整体空间中的配置,物的各个部分的形状与颜色的规律、变化和复现便能被人所把握;其连贯性和内在的关系也才能得到理解。只有从每个部分构成的空间图形在整体中所占据的位置出发,只有从每个空间图形与其他空间图形的相互关系出发,才能理解每个作为空间的图形。而文学的社会性不仅是文学的历史性(时间性),还是文学的空间性。这样,似乎只有把文学不仅理解为时间性的历史,而且理解为空间性的世界,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的有机统一。
    按照卡萨诺瓦的逻辑,马克思讲的在资本建立世界市场之后开拓出的世界的文学,并不是一种外部研究的视野,而是从文学实际存在的空间场域,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文学空间性的解释。这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在文学存在的空间性上引起的变化,文学存在的空间场域从民族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学。这不是一种外部研究的结论,而是一种对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文学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紧密结合的内在结构的深刻阐释。
    文学可以作为一个空间世界来观看和分析,就是卡萨诺瓦给我们提供的一种新视野,这就是她试图把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有机地结合而不是使二者割裂的分析方法。客观而论,这种视野和方法,无论在当代西方文论中,还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都是独树一帜的。现代性思想强调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不同时代性,因此建立和发展了以时间性作为根据的历史主义思维方法。而后现代思想则打破线性时间在思维中的必然联系,要求人们直接地面对自身生存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往往并不是以时间性来运行,而是以空间性面貌突显在人们面前。在后现代感受中,人们处身于特定时空之下,人类生存的空间性问题扑面而来,即以2013年伊始,中国广大地域空间普遍经历雾霾引起的严重环境污染为例,其空间性感受比时间性感受倍加强烈。海德格尔作为现代思想大师,其代表作书名为《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而后现代思想大师福柯则把人的存在用语言表述中的空间关系来作《词与物》的分析。像卡萨诺瓦这样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用空间性来分析文学,以解决20世纪在西方文论中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分立的局面,不能不说俨然摆出一副后现代姿态。
    当然,卡萨诺瓦的世界文学空间的概念也受到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思想的重要影响。她说:构想一个世界空间,它通过一种主导结构而发挥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主导结构独立于政治、经济语言和社会形式。这种设想显然受惠于皮埃尔·布迪厄的“场”的概念,并且更加明显的是,受惠于其“文学场”的概念。但是,后者迄今都是在一个民族国家框架内进行构想的,这个框架受到了某个特定民族国家的疆界、历史传统和资本积累过程的局限。我在费尔南德·布罗代尔的著作中,并且特别是在其“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发现了将这些机制扩展至国际范围的思想和可能性。(2011: 10)
    布迪厄的“文学场”的概念,不是一个文学与外部其他因素关联的一般性概念,而是由于文学处于外在世界的各种关系之中而形成的文学自身的内部场域,就不能仅仅只有艺术的审美因素,而是内部的艺术审美核心因素与实际上影响文学存在的各种外部因素,在文学自身的内在场域中的整体性结合。这个思想是相当精彩的。文学的外部因素影响文学不是外在发生的,而是通过影响内部特质,使纯粹的审美因素发生具体改变的过程与结果,这个过程改变文学自身的内在结构,从而形成文学自身存在的场域。其实,康德关于美的分析的经典论述就包含了这一层思想。康德把美分为纯粹美和依存美两种。纯粹美的特质是无功利、无目的、形式的美感,这是审美之为审美最根本的因素,舍此则无所谓审美。艺术的内在因素是审美的,但是艺术根据康德的看法并不是纯粹美,而是依存美,即艺术不是也不能以纯粹美的方式存在,它是有功利、有目的、有内容的,而这种与外在世界关联的功利、目的、内容则只有通过无功利、无目的、形式的纯粹美的形态显现出来,才成为艺术。这就是说,外在的社会因素使内在的审美因素发生改变,使纯粹美成为依存美,才有艺术的存在。纯粹美与依存美的整合就是文学场。文学场并不存在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而是存在于文学自身之中。但是在许多借鉴布迪厄文学场观念的研究者那里,文学场基本上成为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解读,而卡萨诺瓦则是深刻地理解了布迪厄这个重要概念的要义,把文学场理解为文学自身存在的内在空间,在这空间之中,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都与文学之为文学的艺术审美特质结合起来。在她看来,文学作为一个世界就是文学有一个内在特质与外在关系整合在一起的文学场。这是对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的最好理解和运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