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化视野中的民族话语(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廖 奔 参加讨论

    中原正统观影响了我们的思维
    在古代,汉族傲视少数民族的理由,除了文字和文化外,还因为有着强大的王权和完备的国家制度,有着发展充分的城市和军队。这就如同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欧洲人侵入非洲一样,他们完全可以傲视当地土著人,因为土人只有酋长和部落,而没有国家和领土概念,尤其没有专职军队。所以,侵占和掠夺就变成了文明人对野蛮人合情合理的征服和解救。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解救仆人星期五的故事。
    中原正统观长期支配了我们的思维,直至今天。如说中土、中原文化、炎黄子孙。何谓中原?顾名思义,中心的原野,天下之中。天下有东、西、南、北、中之分,“中”有中岳、中土、国中、中国,然后才有了华夏、殷商。古时居住在中原一带的人自称居住在“中国”,对周边居民自称“中国人”。而位处湖南、湖北的楚国人就不能这么说,所以楚王熊渠干脆反其道而行之,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于是不遵从中原礼法,不经过周王庭任命而把三个儿子自封为王。
    汉族思维的正统观,在主流意识形态中不时显现。例如少数民族的文化常常被当做汉文化的附属,处于低势位的、客体性的、女性化的被动位置。汉族对于少数民族他者文化的想象,也恰恰印证了汉文化作为强势文化的自我精神优越。
    事实上,汉族并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而是一个集丛概念,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概念,所以它的人口绝对数量也是无法计算的。最早黄帝、炎帝是黄河中部流域的两个酋长国,炎黄大战后融合为最初的华夏部族。黄帝又在河北涿鹿战败九黎部落蚩尤,把九黎的一部分融入炎黄部族,形成今天汉民族的最早主体,但九黎的另外一部分却跑到西南成为苗族等。又,古人习惯说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当然有着立足中原的歧视因素,但这些民族许多后来都融入了华夏部族。古人还有舜是东夷、周文王是西夷的说法。西部的羌族也与华夏不断融合。据说炎帝即羌族人,炎帝姓姜,古文字里姜、羌同一。殷商的缔造者成汤王也出自羌族。我们前面所说的南方百越之地,“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巴蜀之地,后来都被并入中央版图,百越族也大多消失在汉族之中。
    今天所说的汉族名称来源于统一而强盛的汉朝,“汉”原指天河、银河,《诗经·小雅》云:“维天有汉,鉴亦有光。”但当时还未成为民族名称,唐代以后华人又被称为唐人,清代日本书籍上还称中国为“唐土”,清末以后华人在海外建的街道称“唐人街”而不称“汉人街”。汉人的称谓是蒙族入主中原,为了将原住民区别开来,用“汉”或“汉人”来专称原居民,才逐渐定型的。元蒙把人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的“汉人“指当时的中国北方人,“南人”指中国南方人,两者都应该是后来的汉族,可见那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汉族概念。
    汉族又很难说是一个血统纯粹的民族。汉代以后中原迭经战乱,例如东晋时期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在华北地区先后建立起数十个国家,开启了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史籍的歧视语为“五胡乱华”,以后金(女真)、辽(契丹)、西夏(党项)、元(蒙)、清(满)的入主,都与汉人发生了融合。
    汉姓81个复姓里,一些是少数民族的遗迹,如长孙、贺兰、呼延、鲜于等。但更多的少数民族改了汉姓,例如北魏孝文帝拓跋焘大力提倡汉化,将很多原属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姓,像“拓跋”改成“元”,“独孤”改成“刘”,“拔略”改为“苏”,“莫胡卢”改为“杨”,“贺兰、贺拔、贺狄、贺赖、贺敦”改成“贺”,“多罗、叱罗”改成“罗”,“吐伏卢、伏卢、卢浦、莫芦”改为“卢”等等。
    而历史上众多少数民族被汉族吸纳消融本身,也是由于汉族正统观的强大吸入力和统摄力造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