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装进”并“变成”文学 张江:文学需要写真实的生活,需要有真情的表达。这是否意味着只要把现实生活和真实情感原封不动地搬到纸面上,它就成了文学呢?当然不是。“文学来源于生活”并不等于“文学就是生活”。从生活到文学的中间过程,凝聚着作家的智慧和才思,体现着文学的规律和奥妙。当然,这个中间过程再伟大,也不能超越生活真实的逻辑,并且,只有在这一逻辑原则之下,作家的一切创造才有意义和价值。 毕飞宇:“文学来源于生活”,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对于写作的人来说,真正的考验在于,作家如何才能使生活上升到文学。 我们首先得搞清楚哪些“生活”可以走进文学,哪些“生活”不能走进文学。稍有古典诗歌修养的人都知道一句话,有些东西可以“入诗”,有些东西不能“入诗”。相对说来,小说没有诗歌那样苛刻,那些不能“入诗”的东西统统可以走进小说。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无论小说的世界多么开放,就某一部具体的小说而言,它依然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小说的完整性是由它的封闭性确定的。《红楼梦》是才子佳人小说,你把“武松血溅鸳鸯楼”写进去就不合适;同样,《水浒》写的是好汉造反,你把火烧赤壁那样壮阔的人海场景写进去也不合适,好汉就是好汉,不会有太多的人,至少不足以构成“人海”。 所以,即使开放如小说,也依然存在一个“入小说”和“不入小说”的问题。这个“入”和“不入”就是关键,它同样很有价值。一方面,小说是开放的,没有不能走进小说的生活;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小说家决定了一部小说必须写什么,那么,与这个系统无关的生活你就必须统统放弃。 乐趣就在这里。这样的选择不仅决定了你最后可以写成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同时也界定了你作为一个小说家的能力、修养、气质和品格。文学真的是来源于生活的,可是,写什么,不写什么,作品与作品就这样区分开来了,作家与作家也就这样区分开来了。所谓的纯文学和类型文学也就是这样区分开来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无法回避。文学来源于生活,可如何把生活“装进”文学里去?生活怎么就“变成”文学了呢?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文学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当你决定把生活“装进”文学并“变成”文学的时候,你的语言是不是已经通过了“文学语言”的论证,这个问题任何一个写作的人都不能绕过去。我想说的是,这个论证极为隐秘,甚至无情,也许要耗尽你的一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时代,我承认,生活自身的饱满程度与生动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可比拟的。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么的赏心悦目,比小说精彩多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作家们何必点灯熬油呢?你们照葫芦画瓢就可以了。我想说的是,当我们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研读了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福克纳、曹雪芹之后,我们会发现,无论生活怎样变化,我们也不会吃惊,生活嘛,就是文学所描绘的那个样子。我甚至会有这样的错觉,嗨,生活其实是来源于文学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