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黑塞的《玻璃球游戏》与《易经》(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 詹春花 参加讨论

    
    结语:《易经》对西方文化的补充与启示
    对于小说的《易经》引用,齐沃库斯基认为这是黑塞喜欢使用的一种蒙太奇策略,是为了“给一个基本抽象的体系赋予一种现实的质感”(37),其实,如上所析,黑塞与《易经》的联系是多维的,也是丰富的。在中国“易”史上,孔子撰《易》以天道人事为归宗而不及卜筮,卜筮被视为末流,但在《玻璃球游戏》中,《易经》不仅是玻璃球游戏设计的最高理念参照,而且还是克乃西特行动的推动力、小说主题的组成部分,卜筮、“易”理及形象功能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发挥。那么,并非《易经》高手的黑塞又为何要把《易经》置于如此显要的地位呢?
    黑塞既继承了卫礼贤和荣格对《易经》的现代认知(辩证的或心理学意义上的),又赋予其神秘的命运预示色彩。《玻璃球游戏》有一个文化的关怀,那就是对欧洲文化的反省,对文化自新和新道德建设的思考,拯救欧洲文化之道在于消灭个人主义,重新投入亚洲母亲的怀抱,将真正有生命的东西纳入新方向。《易经》的占卜功能,正与西方的工具理性相反,它揭示的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有着宗教般的启示力量,它是一种不同于理性、意志、科学、逻各斯、抽象和分析等传统西方话语的神秘话语,是为抵御蜕化和堕落而培植东方式的虔诚、敬畏心理和返归神性之需的最好载体。
    《易经》的运用与黑塞历来创作中所走的东方路线相一致,并开辟了宗教之外的新途径,《玻璃球游戏》因而成为西方文学中的一个异数,也开启了一种新的思维与文化走向。
    注释:
    ①1863年劳乃宣在曲阜娶孔悦庭之女为妻,成了孔府的女婿(详见李雪涛《〈易经〉德译过程与佛典汉译的译场制度》,载《读书》2010年12期,第56页)。
    ②孙保锋《卫礼贤的〈易经〉翻译》,收入《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孙立新、蒋锐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③同善会是由具有自由思想的新教徒于1884年在魏玛建立的传教组织,1929年起更名为“德国东亚传教协会”。
    ④凡木(徐梵澄)《〈周易〉西行——关于〈周易〉的德译与英译》,载《读书》1992年第1期,第139页。
    ⑤50年代后此德语版《易经》分别被译成了英语、荷兰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世界范围的《易经》热至今不衰:“时至今日,《易经》的英文译本已再版了无数次……20世纪70年代它成了美国嬉皮士运动的神书,从而成为新的、来自远东的玄学热的对象,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在欧洲情况也是如此。”(吴素乐[Ursula Ballin]《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载《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以下简称《德国汉学》],马汉茂等主编,李雪涛等译,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478页)
    ⑥孚克·米谢尔斯编选《黑塞之中国》,谢莹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58页。
    ⑦德国评论家基尔希霍夫评黑塞受中国文化之影响:“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国人,却没有终止成为西方人,嗯,甚至是一个许(施)瓦本人。”(转引自黑塞《玻璃球游戏·译后记》,张佩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562页。后文出自该著的引文,将随文在括号内标出该著名称首词和引文出处页码,不再另注)
    ⑧See Bernhard Zeller, Hermann Hesse: 1897·1977, Stationen seines Lebens, des Werks und seiner Wirkung, 1977 by Deutsche Schillergesellschaft Marbach, S. 96;另据张佩芬《黑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9页)及其他黑塞传记,二人1921年结识于苏黎世,有误。
    ⑨Frank Baumer, Hermann Hesse: mit Selbstzeugnissen und Bilddokumenten, 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Hamburg, 1963, S. 76.
    ⑩荣格《纪念卫礼贤》,收入《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姜国权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第70页。
    (11)详见1926年6月4日黑塞写给卫礼贤的书信(Hermann Hesse, Gesammelte Briefe, Bd. 1-Bd. 4,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70, V. 2, S. 142-143);参见谢莹莹译《黑塞之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43页。
    (12)转引自吴素乐(Ursula Ballin)《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收入马汉茂等主编《德国汉学》,第477页。
    (13)详见Roman Luckscheiter, Konkurrenz der Kulturen-China Prenz in deutschen Kulturzeitschriften um 1900,收入卫茂平、威廉·屈尔曼主编《中德文学关系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0-84页。
    (14)吴素乐《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第479-480页。
    (15)参见张西平《〈易经〉在西方的早期传播》,载《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冬之卷(总第22期),第124-126页。
    (16)Richard Wilhelm, I 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 Eugen Diederichs Verlg, Kln, 1981, S. 9.
    (17)详见卫礼贤《关于易经》,收入蒋锐编译《东方之光——卫礼贤论中国文化》,第43-61页。
    (18)荣格《纪念卫礼贤》,收入姜国权译《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第73页。
    (19)Hermann Hesse, Gesammelte Werke, Bd. 1-Bd 12,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70, Bd. 12, S. 33-35.
    (20)Hermann Hesse, Gesammelte Briefe, Bd. 1-Bd. 4, Suhrkamp Verlag, Frartkfurt am Main, 1970, Bd. 2, S. 143.
    (21)黑塞《德米安》,收入李世隆等译《荒原狼》,漓江出版社,1997年,第511页。
    (22)Hermann Hesse, Gesammelte Werke B, Bd. 12, S. 34-35.
    (23)瓦尔特·本雅明《单行道》,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8-149页。
    (24)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刘慧儒、张国刚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第67页。
    (25)See Joseph Mileck, Hermann Hesse: Life and Art, 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p. 271.
    (26)Joseph Mileck, Hermann Hesse: Life and Art, p. 328.
    (27)黑塞多次给人生划分不同阶段,在克乃西特的“遗稿”里有《阶段》诗一首,后收入同名诗集;1932年黑塞在《神学摭谈》中提出人的心灵发展的三个阶段说。而他早在1909年给卫的德译《论语》写的书评中最后就是引用孔子的话,并冠以“大师的发展阶段”之小标题:“大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Hermann Hesse, Gesammelte Werke, Bd. 12, S. 31)
    (28)黑塞《朝圣者之歌》,谢莹莹编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108页。
    (29)Richard Wilhelm, I 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 S. 39-40.
    (30)Richard Wilhelm, I 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 S. 206-207.
    (31)张文江《〈玻璃球游戏〉感言》,收入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3页。
    (32)蔡进松译《东方之旅》,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第49页。
    (33)Adrian Hsia, Hermann Hesse und China, Suhrkamp Verlag, Frankfunt am Main 1974, S. 317-318; I Ging und das Glasperlenspiel Hesses,收入文学季刊Text+Kritik, Heinz Ludwig Arnold主编,Heft 10/11, Hermann Hesse, Mai 1977, S. 65.
    (34)Qtd. in Cheong, Kyung Yang, Mystische Elemente aus West und Ost im Werk Hermann Hesses, Frankfurt/M.; Bern, New York, Paris: Peter Lang, 1991, S. 23.
    (35)See Christoph Gellner: Hermann Hesse und die Spiritualitaet des Ostens. Düsseldorf: Verlag Patmos; 1(2005), S. 189.
    (36)对此讨论可参看何建南《莱布尼茨、黑格尔和〈易经〉符号系统》,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2期,第62-67页;林洪文《关于莱布尼兹与〈易经〉的纠葛——兼与任继愈先生商讨》,载《九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第29-33页;李存山《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与〈易经〉》,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第139-144页等。莱布尼茨的二进制带有形而上学和神学色彩,他认为0代表最初的虚空,1代表上帝,宇宙的形成来自于0和1的结合。他于1697年正式提出二进制概念,在此后与白晋的书信来往中白晋首先指出二进制与易经的相似性。莱布尼茨研究后惊喜地指出:也许伏羲在创建八卦图时心中已有圣经创世纪的传说(See Frank J. Swetz, "Leibniz, the Yijing, and the Religious Conversion of the Chinese", in Mathematics Magazine, vol. 76, No. 4[Oct., 2003], pp. 276-291)。
    (37)Theodore Ziolkowski, The Novels of Hermann Hess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p. 3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