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对现代知识分子品格的高度概括,同样适用于任何一个现代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最可贵的就是集中体现了这两点品格。《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甫一登场,不过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乡下少年,因为极度贫困带来的精神伤害,让他深刻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是阅读和对世界的观察拯救了孙少平,通过阅读观察,孙少平完成了自我教育和启蒙。在第一部第十八章中,孙少平已经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他现在认识到,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地生活,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在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应该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并进而升华到“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这实际上就是孙少平独立人格的初步确立,正是因为孙少平形成了这样一种独立人格,他才会在关键的时刻施救侯玉英、郝红梅,彰显出了平凡中的伟大。也正是因为孙少平拥有了自由、独立的品格,他才会选择出门揽工。我们尤其要注意到,孙少平揽工、当煤矿工人这些事的可贵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征服上,更主要体现在现代人格的独立上。与“涂自强”们不同,孙少平是主动选择苦难,而不是被苦难选择,他是完全可以坚守土地或者和哥哥一起合办砖厂的。在揽工的过程中,路遥特地写到这样一件事:为谋取打工机会,孙少平报出低于市价的一元五角的工钱,最后因表现出色,主家愿付他正常应付的两元,却遭到孙少平的拒绝。孙少平对自己的这个决定非常满意,而且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孙少平非常典型地表现出了现代人应有的特点——胡适强调的“自己选择,自己负责”,愿意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相应的代价,而并非将之视为一种手段或谋略。孙少平完成了法学家梅因所谓“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少平是一个现代人的形象,而不只是一个精明的“闰土”。 独立和自由代表的是一种清明的理性精神,拥有这种精神既已很难得,但未见得就因此而具有魅力。路遥尤为难得的是,他在赋予孙少平“理性”的同时,还赋予了他“力”的一面。孙少平怒打包工头胡永州及他的野蛮工友安锁子,最后选择煤矿而不选择大城市,选择惠英嫂而不选择金秀,证明了他作为一个人,即使拥有了理性,也不意味着血性的彻底丧失,二者的平衡才能体现人之为人的魅力。似乎为了证明这一点,路遥还特地写到了孙少平的同学顾养民与其进行比较。顾养民并不缺乏理性,甚至他的行为还曾经对孙少平有过启蒙,但是顾养民只拥有理性,在他的前女友金秀看来,他是风度翩翩的学者,却缺乏孙少平作为男人的刚健之气。 除了在感性和理性上对孙少平进行双重塑造外,路遥还赋予孙少平现代公民性格。公民性格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孙少平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坚持看《参考消息》,始终思考国家民族的未来,即使做了微不足道的煤矿工人,他也把对自己前途的设计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在孙少平这个形象里,“小我”固然发展得很充分,“大我”也从未丧失过。二者的统一,才构成了一个八十年代青年的完美形象,这也是《平凡的世界》最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之初,就承担着改造国民性的重任,鲁迅在《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小说中几乎全部体现了这种特点,但主要是“破”,“立”的并不多。在长篇小说领域,由于当时救亡图存的严峻形势,所“立”的人物大多是革命者形象。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里,阶级性取代了人性,更谈不上国民性格的塑造。上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流派纷纷登场,尽管有学者提出重归“五四”,再谈启蒙,但是在长篇小说领域,专注于普通人人格塑造的,确实屈指可数。普通人的人格该如何塑造?我认为《平凡的世界》做出了比较好的示范,它在普通读者中的巨大影响,证明了它所塑造的现代精神为一般人所接受,从而在流传的过程中客观上对国民精神的塑造起到重大作用。 《平凡的世界》诞生之初,关于它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否过时,是一个争论的焦点,30年后,当先锋作家纷纷转向现实主义的写作,这一点几无讨论的必要。现实主义也好,现代主义也罢,究其根本,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作品本身所蕴涵的思想内容是否具有现代性,这种现代性又是否能跟社会的主流思潮发生共鸣,才是根本。这一点也应该是《平凡的世界》所给予的启示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