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地域文化视域下东北文学的当代阐释——以金仁顺小说中的东北书写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 张芳馨 参加讨论

    分派和归类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对于作家诗人分析论述的习惯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突出了其某种类型化特征,便于读者和研究者简单把握,但是,分派和归类本身就是对于一个作家整体风格的限定和简化,甚至可能使作家丧失某种独特的个性,成为群体和流派中的某一个。吉林作家金仁顺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朝鲜族女作家,人们一般或是把她定位于少数民族作家,或是把她看作是都市小说作家。前者是一种民族种属,从自然属性来说当然准确。但是即使如此,这种认定仍然有许多不确:民族作为一种自然属性并不一定表现为一种写作立场或者写作风尚,正像《李双双小传》和《大河奔流》的作者李准一样,其蒙古族血统并没有体现出与之相应的特征和风尚。在对其研究中这种民族身份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再将其归类于少数民族作家的话也就没有实质性意义了。金仁顺的朝鲜族身份似乎与李准等还有所不同,其在作品中尚有些许表达。同样,将金仁顺归类为都市文学作家也具有某些相适性,因为其写作题材多涉及城市。但是,这里仍然有一个问题,即要深入辨析都市和城市或者城镇的实际差异。这种差异明显不只是必须在城市规模上,而是在于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生活方式上。东北的城市和内地与沿海的中心城市相比,在以上诸方面是有着明显的差异或者差距的。因此,这种差异也就往往是地域性的差异。所以说,金仁顺的都市书写的本质特征其实是地域特征。而在地域特征中,通过东北的自然意象和社会情境书写所表现出来的东北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性气质,才是其创作的特色风格和审美优势。这比那种泛滥于高楼大厦、商场拼杀、灯光舞场和牛奶咖啡的描写,更具生活的品位和真实性。而这对于东北的都市文学来说,启示性的意义格外重大。东北的城市化起步要早于内地多数城市,但是其发展进程和都市品味则明显落后于内地一些大都市。东北大野的乡村气息和老工业基地的厚重灰霾,使东北与中国其他地域最高端的时尚与潮流还存在着一定的离析与裂隙。换言之,东北作家、特别是一直身居东北的作家,能不能写出真正的都市小说,并不是不可证伪的一个问题。
    文学创作的审美接受往往有两个路向最能够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个是为读者提供一个与其生活体验基本不同的艺术人生世界,使其产生审美接受的陌生化效果;一个是为读者提供一个与其生活体验基本相同的艺术人生世界,使其感同身受产生生活和情感的共鸣。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东北的读者身份而言,金仁顺的小说毫无疑问属于后者。读金仁顺,就像在读家乡小镇中邻家姐姐的故事;读金仁顺,让人有不吐不快甚至想用笔记录自己的故事以达到互相倾诉目的的冲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人,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完全是一个相同的文化思想时代,整整十年的时间差异并没有妨碍他们在思想和文化品格上成为相同的一代人。在这个时代里,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转型一直平稳向前,没有其后那么迅猛剧烈的变化,春夏秋冬的更迭伴随着青春成长的喜悦与苦涩作为最美好的回忆留在了这一代人的心里。而随后其日渐成熟时,突然必须直面90年代开始的经济大潮涌动下带来的社会和人心的巨大变化,心中美好的风花雪月却被越来越多的丑恶世俗掩盖,金仁顺正是用她特有的东北书写方式试图说明随波逐流的人们灵魂中的困顿与苦闷。这与近年来影视剧中“青春怀旧”故事的盛行,是有着同样的思想脉动和情感潜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