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徐雉:主动赴难的诗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知识分子的千秋家国梦,各有各的做法。现代中国30年,启蒙初开,道路横呈,何去何从之际,反而是知识分子们最有羸肩扛天下的自觉时期。道路的选择虽然不同,其间确有许多慷慨悲歌,置生死于度外的光荣与梦想。诗人徐雉,以前说起他,只关注他是第一个将毛泽东写入文学作品的人,但他以文弱之躯,党外之身,献身于抗日第一线,战乱中甚至不知埋骨何处,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他是真正的诗人!
    徐雉,1899年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河头市村(现属于宁波镇海区)。徐家是一个大家庭,徐父是秀才,曾在乡间行医,也曾开私塾执教。徐雉3岁丧母,由继母抚育成人。长大后他曾听族人说,母亲是死于家族矛盾。14岁开始写旧体诗,16岁入私立宁波效实中学,22岁入苏州东吴大学文科。
    大学期间,他在《小说月报》上陆续发表新诗,可以查到的最早作品是发表于1922年4月13卷第4期的《一篮花》《跛足的狗》,最晚为1925年5月第15卷第5期的散文诗《三次的访问》。另有诗发表于《文学周刊》《诗》等杂志。鲁迅曾在《鲁迅沈雁冰的雄图》一文中提及:“语丝创造的人分化太大了, 惟有文学研究会的人大部分都还一致——如王统照、叶绍钧、徐雉之类。”可见徐雉不仅参加了文学研究会,在当时且与王统照、叶绍钧等齐名。
    徐雉从东吴大学毕业后在中学教了一段时间的书,1925年10月,徐雉前往广州,投笔从戎,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宣传科任科员,在林伯渠手下工作。这一时期,他在政治部的刊物和宣传品上发表了大量诗作,现在能找到的已经不多。小说《嫌疑》描写毛泽东探望林祖涵这一情节,是他根据亲身经历描摹而成。这是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出现毛泽东的形象,也成为讲到徐雉不可不提的一点。
    宁汉合流之后,他抛掉身外之物,仅着一身布军装逃回宁波。1927年秋,他去芜湖投奔朋友,在海关谋到一个办事员的职位。他曾写小说《办事员莫邪》,对这段心酸经历有细致的描写。1928年失去职位,回到上海任《商报》副刊编辑,薪资极少无以糊口,他又写了不少新诗和短篇,卖文为生。1932年到《申报》任《业余周刊》编辑。
    抗战爆发之后,先流亡武汉,继而于1938年先去西安找林祖涵,后奔赴延安。当时他年近四十,身体衰弱,更有高度近视几不能视物,家中又有稚儿幼女,然而他既不西去重庆谋求教职,也不南下新加坡当编辑,而是坚持要去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第一线。虽然左倾,但他不是共产党人,也没有参加左翼职业革命活动的经历,他甚至不是“左联”的成员,从第六军出来后最接近中共党组织的活动是在上海世界语协会中热心参与过一段时间。以这样的政治身份,当时因国难流亡的作家群中,作此选择者,实在不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