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书一世界:从莎士比亚到塞万提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方早报 陈妍蓉 newdu 参加讨论

    
     
    《作者之手,印者之心》[法]罗杰·夏提埃著Polity 2013年11月出版
    夏提埃认为,电子阅读和由此而来的数字化编辑、出版方式,都不同于传统书籍。但若观察欧洲书籍史从卷轴到装订书本的转变、从手抄到镌刻再到铅印的历程,这样的变化和断裂其实一直都在发生,我们不必要对电子载体产生恐慌。
    《堂吉诃德》下卷第六十二章讲述了一些“不能从略的琐事”(杨绛译本的题头),这些琐事都发生在巴塞罗那城里的一家印书的作坊里。堂吉诃德在城里逛,看到这家印书的店,“他很高兴,因为从没见过印书,很想瞧瞧。他就带着人跑进去。只见一处正在印,一处正在校样,这里在排版,那里在校对;反正都是大印刷厂里干的常套”(杨绛译本,下卷,447页)。堂吉诃德进去后,还与旁人高谈阔论一番。这一幕在别人眼中几乎是整部《堂吉诃德》里最不起眼的“琐事”之一;但在书籍史学者那里,塞万提斯所记录的关于印刷、翻译、书价等的信息,都是研究西班牙黄金时代书籍史的例证。这一幕多次出现在欧洲书籍史领域的领军人物 Roger Chartier 今年新出版的学术论文集当中。Roger Chartier常译为罗杰·夏蒂埃或罗杰·夏提埃,这本论文集题名为The Author's Hand and the Printer's Mind(《作者之手,印者之心》),2013年底由Polity出版。
    罗杰·夏提埃是法兰西学院的历史学家,专门从事欧洲书籍史的研究,擅长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架构。夏提埃是法国年鉴学派第四代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延续着年鉴学派的传统,关注文化史;而且注重反思,以社会学和法国当代哲学的理论方法弥补前人的不足,回应年鉴学派受到的批评。在书籍史的研究方面,“作者”、“文本”、“书籍”、“读者”,以及这四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史、社会史当中的呈现,是夏提埃多年的研究重点。他同时强调书籍的诞生史与阅读史,已在该领域内引发了新的热点话题。这本论文集,毫无疑问,呈现的便是书籍史研究的理论和微观案例。书中的大多数文章已自2002年以来就被发表过,其原稿形式包括讲演稿、研究论文等,均由Lydia G. Cochrane从法文翻译成英文。这本书集凝结了作者过去十多年间的研究成果;而此次的出版有选择性地重新修订旧文,并以特定的主题形式,而非编年顺序编辑起来,突显了他最新的研究思路。
    概括地说,全书涵盖的研究时段集中于十六和十七世纪,也简略提到十八世纪的版权制度。个案研究集中于不同版本的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作品,及其语言的、印刷的、社会和文化的背景。夏提埃在序言中说,“同”一部著作也是不同的,当它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的时候。那些变化总让我们想起这些作品的第一批读者:那些翻译了这部作品的译者,用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和他们所面对的读者的--词汇、审美和文化储备,附加于原作之上;那些校订审核的人,把稿子加工成可以付梓的样子,重新组织稿件的各个部分,添加标点或更改文字的书写规范;编纂者或录入者个人的习惯和偏好同样影响到这个文本的样稿是如何的;还有文字编辑,他们最后准备好的稿件,既要与原作者的手稿相匹配,还要拿去给审查部门求得批准。甚至在有些特别的情况下,这部著作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在刊印之后就停止,而是继续由它的所有者、读者不断添加批注、笔记(第9页)。如此,这些所有环节的总和便是一部作品或一本书的历史;而每一个环节之间的断裂便造成了文本与文本自身的断裂。虽然,上述的书籍诞生和流通过程已是今天出版业的基本工作流程;但这是到十八世纪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在前现代时期的欧洲,“作者”、“版权”等概念还尚未建立的时候,当时人的书籍制作过程、文本变迁和阅读的方法,就成了书籍史当中的关键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