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刘慈欣:用文学的方式呈现科学之美(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天津日报 郑长宁 李骐君 参加讨论

    大脑探索是人类另一未知领域
    记者:除了宇宙空间的探索,您觉得人类还有哪些充满想象力的探索领域?
    刘慈欣:人类对于科学未知的探索永远是无止境的,比如说人类对于大脑的研究。现在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大脑,最有名的是“大脑连接组计划”。以前人们认为大脑就是一个“黑箱结构”,比如我输进去一个东西,然后输出来的东西都是固定的。但是,现在科学家发现大脑的结构并不是“黑箱结构”,你输入相同的东西,并不产生相同的结果,这就复杂了。举个例子说,大脑由很多神经元组成,每一个神经元又是一个微型的大脑。解开大脑之谜的难度绝不亚于实现宇宙航行的难度。
    我认为大脑科学和宇宙航行有个奇妙的联系——假如科学家真正破解了大脑的奥秘,未来的人类会有两种可能,要么变得懒惰内向,要么变得外向进取。破解了大脑的奥秘,就意味着可以把人的意识下载到计算机里,通过计算机处理将人的想法变成现实。如果真到这一步,人类有一种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人类的意识用计算机就可以处理了;当然,当大脑奥秘被破解,人类也许会变得外向,会不断开拓宇宙,向外伸展我们的空间。我个人很倾向于后面一种未来,前面一种未来会使人变得脆弱,虚拟设备一旦出现问题,整个人类就会被毁掉。
    记者:人类掌握了大脑活动规律以后为什么会变懒惰?
    刘慈欣:要知道,人类本身就是追求舒适、追求享乐的,未来世界的虚拟空间是一个非常舒适的地方,那种舒适状态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因为人类所有成功的程序都设定好了,谁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在那种情况下,整个人类恐怕很难再鼓起勇气、打起精神进行冒险和牺牲,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其实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人一旦躺在自己的安乐窝里,就没有向外探索的欲望了。我们现在的太空探索都是出于实用化的考虑,并不是以在太空中探索生存空间为目的,现在人类已经开始不思进取了。
    为想象力建造一个起飞平台
    记者:您的作品中或多或少会涉及上世纪的一些历史背景,包括中国一些特殊年代的历史背景,这种方式是出于写作的需要还是个人想要表达什么?
    刘慈欣:从科幻小说的角度来说,中国和西方的科幻作品有很明显的差别。西方的科幻小说发展了将近一个世纪,有了一种比较成熟的表达方式,他们的读者也适应了这种表达。他们一般在开篇时就把场景一下子扔到很遥远的未来空间,那个环境让读者找不着头绪,然后才慢慢地把环境的形成过程表现出来。中国读者显然不适应这样的表现方法,而是习惯从现实起飞、从历史起飞,慢慢进入比较空灵的境界。所以我经常会用中国的历史作为背景,这也是为了让我的想象力有一个起飞的平台。
    记者:您是计算机工程师,您有没有想过写一个和计算机有关的科幻故事?
    刘慈欣:我的工作和科幻创作没有什么关系,我在计算机这方面也没什么创作灵感。现在网络上有不少写计算机题材的作品,我觉得这些创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作者很容易把科幻题材变成奇幻题材。因为很多计算机科幻作品都以网络作为介质,作者会让现实中的人进入到网络里面,这样就很容易把科幻变成奇幻。
    记者:您的《三体》将被改编成电影,您希望由哪些演员来出演?
    刘慈欣:科幻电影中的很多角色和主流电影中的角色应该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的演员塑造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都非常成功,比如农民、商人、城市白领,但是能塑造科幻电影中的人物的演员好像就比较缺乏了。我还想象不出哪些演员适合演这类电影。另外我看国产片比较少,对演员也不熟悉,为电影选择角色也不是我能决定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