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刘慈欣:用文学的方式呈现科学之美(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天津日报 郑长宁 李骐君 参加讨论

    科幻能让人对科学产生兴趣
    记者:您写过大量科幻小说,您认为您的作品最适合哪类读者群?
    刘慈欣:有人担心我的作品年纪小一点儿的人可能读不懂,其实有些科幻作品就是给低龄读者阅读的,国内国外都有,可以先去看一些简单的小说。我认为《三体》这样的作品适合中学生和大学生群体。虽然我的作品谈不上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但是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可能会有一些帮助,因为很多科学工作者走上自己的岗位,成为科学家,都是和小时候的阅读有关的。
    记者:很多读者因为读了您的《三体》而对科学产生兴趣,您觉得科学和科幻之间该如何界定,有必然联系吗?
    刘慈欣:如果对科学感兴趣,那一定是要从科学开始接触科学,因为科学比科幻要“科幻”得多。要是从想象力上说,从讲出故事好看的程度来看,其实科学比科幻要精彩得多,但是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科学的精彩呢?因为科学的想象力都是通过严格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的,一般人很难懂,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包括量子物理,在数学表达上已经十分深奥了,除非专业人士,普通人很难搞懂。如果你真的对科学感兴趣的话,那肯定是要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它。当今比较前沿的科学,如果不用数学方法而用语言去表述的话,根本就无法表述出来,也很难准确地给科学定义,而科幻是把科学的美学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只是科学在文学中的一个映像,它根本不是真正的科学。坦率说,科幻面对的还是普通读者,科幻能让人对科学产生兴趣,但它面对的并不是真正想要成为科学家的人。
    记者:作为计算机工程师,您的工作和创作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刘慈欣:计算机工程师的身份对于我的科幻写作比较有帮助,可以使我接触到很多科学前沿和科学理论方面的东西。我一直很喜欢工程师的身份。
    “宇宙航行”是科幻的重要题材
    记者:为什么很多科幻作品都以“宇宙航行”为主题?
    刘慈欣:宇宙空间那种看上去让人绝望的距离,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未来的发展,宇宙航行是人们最具想象力的事情。因为这些实现起来非常遥远,所以在科幻作品里面就作为重要的题材出现。如果按照现在的宇宙飞行方式,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距离的超越,坦率说,到目前为止,包括《三体》在内的超级宇宙飞行方式都是科学的幻想,我们甚至连小规模的实验都没有办法进行,但是人类的未来一定是会超出现在的宇航方式的。
    不少人都关心科幻作品中写到的事情是不是在未来可以实现,我的作品中的确有不少让人能够产生遐想的事情,不过有些描写距离我们的现实太遥远了,未来实现起来也是具有很大难度的。
    记者:在以探索宇宙空间为主题的科幻小说中,科幻作家们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刘慈欣:国外有很多科幻小说的大家,比如克拉克、阿西莫夫等,他们的科幻作品影响了很多人。我也读过他们大量的作品,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都是偏向于传统的飞行方式,在克拉克的小说里提到用核动力作为驱动,比如《2001太空漫游》,这种飞行方式是很传统的,现在已经实现了。但是,今天我们应该看到,我们靠这种飞船也只能在太阳系里飞行,永远不可能飞出太阳系。对于阿西莫夫来说,他在作品中对于宇宙的表述是非常简单的,像他的“基地”系列里面都不会介绍设备以及原理,而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些都是科幻小说中常见的事情,处理方式不太一样。
    记者:您觉得科幻作品应该怎样描写才会让人类在宇宙航行的过程中更有新意?
    刘慈欣:物理学家巴萨德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种比较新的宇宙推进思维方式,他认为,现在的宇宙推进方式是把能量带在飞船上,比如说火箭的推进方式就是把能量带在身上,而新的思维方式是要把能量带在飞行器外面。巴萨德的想法是,未来的宇宙飞船可以在宇宙中搜集氢原子,然后利用核聚变的技术获得能量。我觉得在现实中,核聚变的推进技术还是很难实现的,距离实际应用还差得很远。至于在宇宙中如何获得氢原子,让它们产生核聚变形成能量,更是很遥远的事情。顺便说一句,未来比核聚变更加靠谱的技术应该是“反物质捕捉”技术,它的产能率要比核聚变高出几十倍到一百倍。我在《三体》里面也有很多类似的想法,比如说在飞行器行进途中经过的小行星上架设激光器,让途经此处的飞行器获得能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