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语言是世界和人的存在家园”——记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蓝国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陆航 参加讨论

    居室里摆满了书籍和资料,窗台的一角是盛开的水仙花。“抱歉!空间狭小,请多担待。”刚刚结束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第三批驻村工作,从昌都地区芒康县曲登乡登巴村赶回拉萨的蓝国华憨厚地对记者笑了笑。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期间,他吃住在村民家中,切身体验着西藏人民的真实生活。“下乡实践接地气,对学术研究有很多启发。”蓝国华说。
    “藏边体”文学研究推动文化交流
    34岁的蓝国华进藏工作已近15年。十几年来,他扎根边疆、行走高原,默默观察着身边这条奔涌流淌的生活之河。对蓝国华来说,西藏已从风景如画的胜地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
    蓝国华常常谦称自己是文学爱好者。作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他敏锐地观察到新世纪以来西藏文坛出现的“藏边体”写作。蓝国华告诉记者,“藏”就是西藏,“边”意指边疆,“藏边体”文学即是有关边疆地区的西藏文学,主要反映在面对现代文明时,进藏人员和受千年佛教熏染的藏族民众的思想和生活状况。
    文学是心灵的窗户、沟通的桥梁、民族的形象,也是一个地区发展变迁的集中体现。蓝国华认为,如今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距离已不构成阻碍文化交流的主要因素,而文化上的相互尊重、借鉴、融合及共同创新与发展则成为推动交流的重要动因。“研究藏边体文学很有意义”,他表示,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藏边体”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恰是致力于推动藏文化与中华文化主体的融合、凝聚、发展、创新与对话,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团结。
    关注社会实践对文学的影响
    “语言即是世界,语言即是人,语言是世界和人的存在家园。”长期行走于民间文学与草原蓝天之间,天宽地阔,使蓝国华有了与别人不一样的视角。蓝国华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对各种生存形态予以美学的反思与哲学的批判。
    通过研究,蓝国华发现,西藏当代文学发端于西藏和平解放的1951年,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是一场社会革命带来的文学革命,其间涌现出了徐怀中的小说 《我们播种爱情》、刘克的小说《央金》等一批优秀作品。”蓝国华滔滔不绝地举例道,“在新文学的启蒙下,西藏上层僧侣和爱国知识分子率先加入进来,擦珠·阿旺洛桑活佛创作发表了诗歌《金桥玉带》,江洛金·索朗杰布创作了诗歌《欢迎文成公主进藏》等作品,藏汉作家共同开创了雪域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其后,西藏当代文学的开拓者面对现实,贴近人民,积极讴歌民主改革的胜利,描写藏族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这些作品以充满对劳苦大众深厚的阶级感情和鲜明的现实意义打开了封闭雪域高原的神秘面纱,描绘出西藏民主改革的宏伟画卷。”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始终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如果经济基础变了,文学也会发生变化。”蓝国华认为,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文学与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内在同构的。从意识形态角度进行文学研究,就是强调文学研究在注重文学自身的艺术张力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具体的社会状况或社会实践、社会形态的历史性质等对文学的影响。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基于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运用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理论和方法,蓝国华新近完成的《国家意识形态与西藏汉语文学》一书,即将付梓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