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怒放的古丽——评帕蒂古丽新作《隐秘的故乡》(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报》2014年4月 赵柏田 参加讨论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溯着记忆河道的创造。《隐秘的故乡》也因此从原初的对记忆深处一个村庄的描摹,进入了一个维族女子的生命成长史和家族史的书写。“我的记忆连一片叶子、一缕光也没有漏掉。”她写下了如有灵性的刀具、绳子、铁、麦草褥子、羊和马,各种各样的气味,会用裂缝说出秘密的墙,预示着死亡的白毛巾。她写下了那些爱情萌动的时刻,那些粗暴而美好的性,写到了神,写到了死亡。而写得尤为惊心动魄的,是一个维族女孩的青春在苦难之中的绽放。《图尔逊》《亚森》《尤尤》这三节是带着神祇一样的光的。它们没有书的后半部分一些篇什的文化自觉,几乎可以与一些书写爱情的名篇比美。
    她写三岁的妹妹跟着爹爹的驴车跑出去,被一座桥挡住了去路,她不敢过桥,怕被湍急的水流拉到桥下面去(《妹妹》)。一个“拉”字,写出了河的灵性或者魔性。我想到曾在新疆生活多年的小说家谢志强说,物是有灵性的,风在沙地上打着旋,就像一个个灵魂,给它盖上帽子,就不动了。这种精确,又让人想到,福克纳在《熊》里写到,一只豹,由于迅疾的奔跑,它的身子在风中被拉长了。
    她写弟弟一直试图逃离小时候拴住他的那根绳索(《失散的弟弟》),以此作为他流浪一生的隐喻,这个隐喻我曾在《托尔斯泰的梦》里写到,托尔斯泰到晚年经常做这样一个梦,他梦见被捆绑着:他想把绑着的两只手松开,他哭喊,他觉得不公和残忍,但没有一个人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初始记忆?这样的初始记忆会对人生产生什么影响?结局我们都知道,托尔斯泰出走了,到了一个三等车站,再也不走了。
    她写死亡:“死亡渗透在每一个土块里,恐惧充满土块与土块的间隙,死者的灵魂附着在这些他们碰触过的物体上。目光在黑暗中游走,总能让亡人的样子重现在墙壁上,亡人像影子一样躲藏在每一个墙角,时刻觑着来追赶活着的人。”(《忌日的白毛巾》)
    这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者文体的完整性和语言的精确性。如此纯正的汉语写作,出自不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作家之手,着实令人惊讶。写作即是在语言里扎根,你的根扎得越深,就越优秀,精湛的文学技巧,几乎总是深深浸润于熟悉的文化土壤中,才能收放自如。因为语言不仅用来描绘事物,更是以之“看见”及“领会”事物,更是一种体验世界的方式,它不仅是作家使用的某种东西,而是他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器官。古丽使用的是一种他者的语言,以这种语言观照她丢在后面的那截生活,就好像是在一块一块地肢解自己,然后再以不同的形式把自己重新组装起来,所以她陷入了模仿者的困境,甚至把出身、血液看作是她身上隐藏的“第六根手指”。这手指曾经让她谦卑,但苏醒过来后她意识到,它是神明的特殊记号和不可拒绝的神圣美意,正是这样的觉悟后,她的书写开始了,也正因为她所使用的对她的族群来说是一种新语言,她也在书写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机会,她可以按自己选择的样子,重塑自我,她成了自己某种程度上的造物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能够把她混血的血统———这根蜷曲和隐藏了几十年的手指头,用语言完全呈现出来,她感到无以言说的幸福。
    她说,她是一只喀什噶尔的陶器,孕育在北疆,又被交给另一种文化雕刻,她的一生都是个半成品。
    我们的生活都是未完成。
    (《隐秘的故乡》帕蒂古丽/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年12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