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审美范式体系的独特建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李德全 参加讨论

    无论魏晋玄学研究,还是审美范式研究,都属于当代显学。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在这个领域已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苏保华教授的新著《魏晋玄学与中国审美范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它既是当代审美范式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也对已有的玄学美学研究有所突破和拓展。
    魏晋玄学之艰深,中国审美范式之驳杂,堪称学术研究的硬骨头。没有坐冷板凳的沉潜笃学以及鸟瞰全局的学术视野,要想吃透玄学精义,要想理清中国审美范式演进的内在逻辑,是很难做到的。该书作者早在1998年就开始了中国审美形态的研究,十多年来的艰苦探索最终形成了这样一部厚重扎实的学术专著。正如著名美学家朱立元在评价该书时所说:“这是他十多年持续努力研究的心得和成果,可以说其中字字渗透着他的心血和付出。”
    该书的基本特色在于把思辨与感悟、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逻辑与历史巧妙而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并不只是文艺学方法论意义上的创新,而是体现了著者所占据的理论制高点,即充分关注中国审美范式研究理应具备的层累性、体系性以及不同审美范式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在中国美学史发展轨迹中,魏晋玄学美学具有承前启后的性质。与此前的汉代乃至先秦美学相比,玄学美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美学的重要转型。同时,又深刻地影响到唐代之后中国美学的整体风貌。该书能立足于魏晋玄学美学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和气韵两大审美范式,上溯先秦诸子及之前的“中和”审美范式,下探唐代之后的“意境”审美范式,并把特定审美范式研究与相对应的艺术门类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从而使得整部著作不仅在理论逻辑上是严谨的,也使审美范式研究本身具有了鲜明的实践品格,从而建构了中国审美范式的体系。
    在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了当代学术研究领域,也曾有人主张“多研究一些问题,少建构一些体系”。就假大空的学风而言,专注于问题研究当然是一剂良药。不过,如果把研究问题和建构体系绝对地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也是不妥的。假大空的学风不足取,但“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排拒体系的做法也同样不可效法。《魏晋玄学与中国审美范式》之所以取得学术突破,就是因为该书把问题研究和体系建构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首先,该书的内容可谓丰富。在哲学本体论层面,作者梳理了中西方本体论形成、发展及各自不同的特色;在文化精神层面,作者条分缕析,辨别了儒、道、玄、释在审美价值取向上不同以及彼此之间的影响和交融;在艺术论层面,作者不仅深入研究了诸多范畴之间的细微区别,而且紧扣特定时期的审美实践活动实况,对审美创造与审美对象之间的互动也有具体生动的描述和精辟独到的评析。正因如此,该书内容的丰富性就呈现为深度与广度的有机统一。
    其次,总览全书,在作者的理论阐释背后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而严谨的逻辑脉络。从历时性角度看,该书分为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对审美范式的阶段性特征加以理论概括,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中国美学演进的基本轨迹;同时,该书的理论立足点在魏晋玄学,故作者又着力研究了魏晋玄学与审美意识自觉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刻揭示了玄学美学对先秦美学的改造以及对此后中国美学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作者充分注意到在历史特定时期审美范式内含意蕴的多元性:在先秦主要是儒、道之间的不同,在魏晋主要是“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之间的激辩,在唐代之后,主要是不同艺术门类理论的融合。作者的这种理论概括不仅符合我们对中国审美文化的经验判断,也凸显了作者在审美范式研究中所蕴涵的逻辑力量。
    内容丰富性和逻辑严密性使得作者对审美范式研究颇具创意。以书中的“中和”审美范式研究为例,对先秦诸子之前“中和”观考释,辨析老子、孔子“中和”观念之不同,讨论魏晋玄学对先秦诸子“中和”观念的改造,三部分彼此勾连而又内在自洽。作者对诸子之前“中和”本义的追问,特别是对于“中”字的文化学考释,能够发前人所未见,拓展了“中和”审美范式研究的维度;对于儒道两家皆有“中和”观念的论断,也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新见解。再看书中对“意象”审美范式的考辨,作者不仅能够全面占有现有研究成果,而且从符号学角度阐释了“言”“书”“意”“象”的内涵,与通常把“意象”视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统一的观点相比,无疑是有所突破的。
    在学术研究中,既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也需要博采众长、转益多师,还需要追根问底、勇于探索。通读该书,作者吸收了赵宪章在图文研究上和朱立元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研究上的不少理论成果等。在玄学美学本体论研究中,作者提出了玄学美学的汤用彤概括的魏晋玄学“存存本本之真”指向的是实践本体;在“气韵”和“意象”审美范式比较研究中,作者对学界既有成果加以辨析,就“诗画同源”的旧说进行了“图文互通”的理论剖析。所有这些创见的提出,都显示出作者从师问道的心得和学有传承的深厚学养。因此,就该书所达到的理论高度、研究深度及思路的新颖程度来说,堪称中国审美范式体系建构的力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