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诗的发现对史诗研究的影响巨大,甚至可能对传统史诗观念和史诗研究范式带来根本性突破,为史诗发生学、史诗分类学的研究带来重大变革。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苗族活态史诗 《亚鲁王》,直到2009年紫云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才意外现身,同年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并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2011年,《亚鲁王》荣列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学术事件。活态史诗《亚鲁王》的发现和出版,为史诗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和路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跨学科研究。至今仍在苗族丧葬仪式中唱诵的活态史诗《亚鲁王》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文学,而是与人类的生命活动、文化活动等融为一体的原生态文化,它与宗教祭祀、巫术、音乐、舞蹈等活动紧密结合,集唱、诵、仪式表演于一体,体现了艺术起源的原生态特征。它涵盖了神话、仪式、历史、语言、宗教、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具有多元文化价值、多元文化视角。这一特性决定了对《亚鲁王》的研究必然要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展开,必然是跨学科、多元视角的、对话的。跨学科、跨文化的人类学与跨学科、跨文化的史诗《亚鲁王》的结合,必将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史诗研究路径。 二是田野研究。目前的文学研究大多限于历史文献和文字文本,而文本背后的广阔田野一定程度上被忽略。活态史诗《亚鲁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并恰当处理好文本与田野之间的关系。《亚鲁王》没有手抄本,在苗族丧葬仪式中面对亡灵唱诵,这些特点决定了相关研究必须从具体而微的田野作业开始。在田野作业中进行现场录音,考察歌师表演过程中的眼神、表情、手势、嗓音变化、肢体语言、乐器技巧、音乐旋律等展演风格,把握每一个史诗传承人的成长经历、个人职业、习艺过程、性格特征、展演实践以及当下的生活状态等,进而深入到史诗传统内部的运作机制中去阐释史诗的历史、民族和文化价值,同时在史诗的展演场域中研究史诗田野、史诗传承人、史诗传统法则、史诗展演的生命情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