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先声(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海》2013年6期 赵国新 参加讨论

    大众文化批判
    30年代,大众文化在英国刚一出现,即遭到两股力量的夹击。一是以利维斯为首的自由派批评家,二是以考德威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利维斯认为,在19世纪之前,农业时代的英国文化是全社会共享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雅俗共赏,上至王公卿相、下至贩夫走卒,为各个阶层所喜闻乐见,但近世以来,这种共同文化却一分为二,一边是大众文明(mass civilization),也就是广告、报纸、收音机、电影、小报、流行小说等盈利性文化产品,另一边是小众文化(minority culture),即品位高雅的严肃文学—因为欣赏者数量有限,所以才说它是小众的。大众文明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必然结果,品位低俗,形式单一,了无个性,机械重复。它们迎合了读者大众的卑下欲望,因而盛行一时,而高雅文学的社会影响却日渐式微,可堪忧虑。总的说来,大众文明的危害在于,降低了人的文化格调,刺激了大众的物质欲求,降低了社会的精神和道德水准。(19)
    如果说利维斯这一派人马对大众文化(文明)的批判,主要是在道德层面上进行,考德威尔则更进一步,他为大众文化批判增加了反资本主义的文化政治内容,意在揭露大众文化隐含的麻醉性意识形态。在他看来,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大生产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其消费主体为无产阶级,内容机械重复,技法一成不变,水平低劣,了无新意,唯一的作用还是负面的,它可以有效地麻痹群众,使之安于沉闷乏味的生活:
    “大生产的艺术结果造成一种停滞的平庸的水平。好的艺术很难售出。因为艺术的作用现在是让大众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死气沉沉而机械的生活,在那里耗尽了他们的生命力,泯灭了他们的本能,闲暇时就用电影中不值一钱的幻想,用单纯满足愿望的作品或用纯粹麻痹感情的音乐来麻痹心灵——因为这样,作家赚钱的技术也便同管机器的人的艺术一样沉闷而讨厌了。新闻成为这一时期特有的产品。电影、小说和绘画一样堕落。大量的技术性消遣和人类精神的不断堕落与程式化,成为资本主义现阶段的工厂生产和工厂技术的共同特征。任何一个不得不依靠新闻工作或者靠写‘惊险小说’为生的艺术家,都会证明他的艺术的无情的无产阶级化过程。现代的惊险小说、爱情故事、牛仔传奇、廉价电影、爵士音乐,或者星期天的黄色小报,构成了今天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学——即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的广大人民的不幸和本能贫乏而来的文学。这是使得作家无产阶级化的文学。它既是真实不幸的表现,又是对这真实不幸的抗议。这种艺术,流行各地,千篇一律,荒唐无稽,充满了对被现代资本主义弄贫乏了的本能的轻易满足,塞满了热情的爱人、豪侠的牛仔和惊人的侦探……”(20)
    毫不夸张地说,考德威尔的这段话,预示了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在阿多诺等人看来,大众媒体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组成部分,它向大众灌输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大众耳濡目染之下,沉迷于它们创造的幻象之中而无法自拔,偏安于资本主义现状,消磨光了反抗的意志,对于这些文化垃圾,大众毫无辨识能力,最后沦为甘心上当的受众;文化工业的最大危害之处在于,它遮蔽了美好生活的理想,让人误以为眼前的幻象便是美好的生活,(21)有鉴于此,知识分子的主要任务即在于,指出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欺骗性质,进行理性的批判,使其负面意义昭彰于世。
    结语
    考德威在撰写代表作之际,社会局势动荡,行动优先于思想,很难静下心来全面思考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的关系这一复杂问题,另外,他所接触的马克思主义,经过普列汉诺夫等人过滤,这就使他的著述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决定论的痕迹,很多论断简单机械,有生搬硬套之嫌,但其中若干洞烛先机的灼见,却有如星珠串天,处处闪眼,显示出他超常的原创性和预见性,遗憾的是,后世的一些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如威廉斯和伊格尔顿,只强调他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局限性,大加挞伐他的缺陷,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他的理论独创性和预见性。由此可见,思想上的“弑父情结”,影响的焦虑,不仅存在于那些为走出前人阴影而别出心裁的诗人中间,也存在于那些为视角翻新而偏锋取胜的批评家中间。
    注释:
    ①Raymond Williams, "Literature and Sociology: In Memory of Lucien Goldmann", in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London: Verso, 1983, p. 11.
    ②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Perry Anderson, "Components of National Culture" (1968), in English Questions, London: Verso, 1992, pp. 48-102.
    ④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6, pp. 77.
    ⑤⑧Christopher Pawling, Christopher Caudwell: Towards a Dialectical Theory of Literature. London: Macmillan, 1989, pp. 2. , pp. 119-19.
    ⑥⑦(20)考德威尔:《幻象与现实:诗歌起源研究》,载陆建德等译《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1-22、25、110-111页。
    ⑧Ernst Bloch, The Utopian Function of Art and Literature: Selected Essays, Cambridge: MIT, 1988, pp. 141-155.
    ⑨Jack Zipes, "Introduction: Toward a Realization of Anticipatory Illumination", in Ernst Bloch, The Utopian Function of Art and Literature: Selected Essays, Cambridge: MIT, 1988 pp. xii.
    ⑩(11)(12)Herbert Marcuse, Eros and Civilization: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 Boston: Beacon, 1955, pp. 140-158, p. 144, p. 145.
    (13)(14)(15)(16)考德威尔:《传奇与现实主义》,载陆建德等译《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334、333-334、378页。
    (17)吕西安·戈德曼:《小说社会学》,吴岳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30页。
    (18)吕西安·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蔡鸿宾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9)F. R. Leavis, Mass Civilization and Minority Culture, Cambridge: Minority Press, 1933, pp. 13-15.
    (21)Theodor Adorno and Max Weber, "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An Anthology of Western Marxism: From Lukacs and Gramsci to Socialist-Feminism, Ed. Roger S. Gottlieb, New York: Oxford UP, 1989, pp. 179-9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