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花落邻家有异香——读《民国儿童文学教育文论辑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读书周报20130208 刘绪源 参加讨论

海豚出版社新出了张心科编的《民国儿童文学教育文论辑笺》(2012年12月版),何谓“儿童文学教育”?读罢此书才明白,那是指的在小学教儿童文学。书中所选都是1920至1933年的论文,这是辛亥与五四以后,国民教育草创阶段关于小学教育的探索性文献。蔡元培领导教育部后,我们从鲁迅文章中得知,他最信任的是蒋维乔、吴研因等几位实干家,书中一些重头文章,正是出于吴研因手笔;另一本《吴研因论儿童文学教育》,也将由海豚社推出。他们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解,主要还是源于周作人以《儿童的文学》为代表的理论。在第一辑“儿童文学教育价值”中,共收四篇论文,第一篇即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严既澄和魏寿镛等所写的两篇则分明是对周作人的呼应。那一时期,“国语”或“国文”的概念及课程内容等,都还在摸索中,一切均未定型,教师们思想活跃,积极吸取国外经验,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所以,余尚同提出“用文学的教材来施行国语教育”,要突破以前“禁止学生看裨史小说”的旧习,让儿童“养成文学趣味”,养成“读书的习惯”。“儿童本位论”也很快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大家都意识到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编写教材和选择文学作品。严既澄将周作人说过的意思阐述得更其痛快淋漓:“从前不承认儿童的生活是独立的,而以为他只是成人的预备……一个人方在儿童时期,而先教他做壮年的预备,勉强拿成人的见解来逼他受教,这岂不是破坏了儿童时代的生活了么?……当儿童的时候,是一个完全的儿童,到了成人,便是一个完全的成人了。……简单说一句话:现代的西洋教育,再没有不顾全儿童的生活,不拿儿童做本位的了。”魏寿镛、周侯予还首创了《儿童文学概论》的写作(1923年商务版),他们在书中欢呼:“旁的不用说,年来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研究试验,不是这个‘儿童文学’问题么?”可见那一阶段,儿童文学曾多么兴旺!
    然而,且慢。这里有两点,非厘清不可———
    其一,是从书中的文章看,所谓“儿童文学教育”的理论,还远未成型。这不是一种统一的理论,观点思路都还处于萌芽阶段,对此基本概念的内含也是各说各异:有的要借儿童文学“养成国民的爱国精神”(周尚同);有的要求借此完成“小学国语”,提高读写能力,识字二千个左右(吴研因);也有的提议将儿童文学“当作艺术来教授,使他们沐浴在活泼的、幻想的空气中,以期渐渐启发而增强他们的本能”(贺玉波)……如此看来,“儿童文学教育”究为道德教育、语文教育还是美育,很难统一,其共同点,只在教材上均选用儿童文学而已。此外,尽管各篇亮点多多,不成熟的地方也时或可见,如说到儿童易耽于想象,童话是最合于他们的文学形式,这里的儿童应指“学龄前”,至多到低年级,但有些文章似乎把整个小学阶段都划进去了。这样的误解,似要到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引进并普及后,才渐告消除。更严峻的是,当时教育界一派天真,许多设想非常美妙,但社会现实容不得天真长存,强调“儿童本位”的“兴旺期”转瞬即过,内战外敌迫近,救亡压倒启蒙,坚持儿童本位的实验或探讨根本深入不下去,此书文章只选到1933年,即与当时历史事实大有关系。
    其二,这里所说的“儿童文学教育”的理论,与“儿童文学理论”,不是一回事,两者不应混淆。过去的一些研究,曾把两者混为一谈,这就造成了理论的缠夹。如陈伯吹先生就是把文学与教育当作一回事的;鲁兵先生把儿童文学定义为“教育儿童的文学”,视作品为“教育工具”;现在还有一些作家、教授仍持类似看法。事实上,文学和教育毕竟不是一回事,文学作品可以用作教材,文学精神可以在审美教育中传递,文学理论也可被教育工作者吸取,但文学就其本质来说,是审美的,非实用的,是供人玩赏、闲读的,是可读可不读的。而教育,不管怎么说,总是有课时,有进度,有目标,并有老师指导的,不管怎样寓教于乐,目的总还是“教”,这是不可否认的(像贺玉波提倡的那种理想化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在小学教育实际中是很难长期推行的)。至于文学本身的教育价值,那当然是存在的,但它只能由审美过程转化而来;当作品成为教材时,则往往会强调这教育价值而忽略其审美过程,这是很典型的“买椟还珠”,此处就不展开说了。
    好在,编者非常注意这两者的区别,如《前言》中就明确指出,书中选周作人《儿童的文学》,是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提炼其“基本观点”。又说,“目前已出版了数种二十世纪前期的儿童文学文论选,但尚无专门的儿童文学教育文论选出版”,所以还要编选此书。可见编者对这两种“文论”的区别是有定见的。《前言》中还有一处很有意思,编者对现在高校的小教专业所用《儿童文学概论》等教材深表不满,因其作者大多“没有基础教育实际经验或研究经历……他们不会把儿童文学当成一项课程资源来对待而从教育立场去思考问题”,这真是说到了点子上。从“文学立场”还是从“教育立场”对待儿童文学,看来的确不是一回事。
    或者可以说,对儿童文学来说,“儿童文学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作品,儿童文学理论家研究作家和作品,这是他们的本行,这“立场”不应也不可动摇。作品可以被应用学科取去,移作教学之用,这是很光荣的事;但作家和理论家却不可忘了本行,如果不创作作品却去直接创作“教材”了,那就本末倒置了(强调“教育儿童的文学”的年代就正是这样做的)。然而,看看当年教育界从“教育立场”如何讨论儿童文学,则无疑是件有趣的事,许多文献中的亮点,读来也让人大受启发。
    那时不少教育家谈儿童文学,深得要领,比文学家还要“文学”,这又不免让今人赧然。花落邻家有异香,这两门相邻学科,是值得相互借鉴的。

文汇读书周报2013020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