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边疆新生代文学如何进入公共视野(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王 敏 参加讨论

    第三,行旅主题的家园表述。记游体几乎可以看作新疆新生代汉语文学书写的一个基本模式,这种模式是新疆新生代散文写作中的重要构成。此类书写在新疆“70后”、“80后”文学创作中受人瞩目,如卢一萍的书写便不可不提,他的《世界屋脊之书》对当下蔚然成风的西部文化散文创作意识有所突破,别有创新。需要指出的是,新疆的汉语作家大部分是从别的城市迁徙来的,他们离开故乡,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安放心灵的方式,即一种流寓的生活,他们有两个故乡两个家。流浪历来都是关于体验孤独和自我放逐的,在西部散文中尤以借礼赞西部人文地理的同时反衬故园思恋的场景而出现。许多作家的文中总要兼顾原来的故乡和西部这个故乡,至今为止,很多人还是这样思考,旅行的地点总要变成一种厌倦了城市文明的自我流放的替代。新疆“70后”、“80后”作家不遗余力地展现一种寻根意识。或是对宗教的追寻,或是对内心的回归,都是寻根的表现,甚至是一种心灵还乡的叙述策略。
    第四,差异化生活方式的文学呈现。记游与想象在李娟的新疆书写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一个汉族姑娘记录自己跟随哈萨克牧民转场生活的日常点滴,这种书写通过内地读者的想象获得了审美的放大和市场的圆满。李娟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得到认同,更大程度上来源于背后支撑的强大事物(一个不可让渡的新疆土著身份),以及她将栖身于其中的生活重新陌生化,并重新审美化的诸种努力,简言之,她能主动拉开与她所栖身生活间的审美距离。李娟的散文,使人们被城市化掏空后的贫瘠想象有了现实的着陆点。在李娟的笔下,新疆的阿勒泰“轮回”般地与卢梭的瓦尔登湖重叠,浪漫主义以一种新写实主义的身份,与现实主义混同。
    就创作主体而言,边疆新生代汉语文学,尤其是“80后”、“90后”的文学创作要完成个人经验、历史记忆与公共空间的有效整合,又要兼顾文学创作版图差异化竞争的表达诉求,首先要解决的是跨越年纪、阅历以及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怎么跨越一直是很难妥善解决的一个写作命题,如何在代际、区际以及族际的间性关系中找寻到文学表达合适的公共归属,是摆在他们面前非常迫切的创作压力。其次,就创作进入公共空间的补充机构而言,边疆“80后”、“90后”文学创作需要更多的平台、话语空间,以及在主流刊物上相应的栏目设置,使其创作与文本能够成为公共知识的有限建构内容,据我所知,《西部》在近两年的刊物栏目设置上专门开设有“90后”小说专辑,《人民文学》也对“80后”的作家创作有所奖掖和帮助,但是关于他们的创作研讨会、读书会仍然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就作品的媒介转化形式而言,当我们从作家创作的公共归属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希冀看到更多“70后”、“80后”文学作品,尤其是边疆之地“70后”、“80后”文学创作(请注意,是边疆之地的文学创作,而非中心城市有关边疆题材的创作)的影视改编。我想,今时今日,就作家个人创作进入公共话语空间的角度而言,这种媒介形式的转化,显然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