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以“中国姿态”走出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张江 张清华 李朝 参加讨论

    主持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对话人: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朝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郭宝亮(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卫东(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核心阅读
    “中国故事”显然是对于“世界”而言的,假如没有这一对象存在,自然也不存在特定意义上的中国故事。所以,归根结底,中国故事是面向世界的,是必须要“走出去”的
    “走出去”应当带着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带着对几千年来中国人筚路蓝缕、拼搏抗争的饱含深情的歌哭,带着对朝向美丽中国梦奋力跋涉的中国人的传神塑摹
    作家对“中国精神”的书写,不能依靠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切实把握不断丰富的“中国精神”,并以新的形式呈现,把作品建立在作家个人生命的毛细血管根部
    世界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是中国文学被需要的根本原因,而中国文学能够提供给世界与众不同的文学经验,则是中国文学被需要的直接原因。只有保持自己的姿态,带着自己的独特价值,中国文学才能成功走出去

 
    中国文学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归宿。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浪潮的鼓舞之下,西方的作家作品、文学观念被大量引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引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天,我们站在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高度,需要对文学“走出去”的话题进行充分讨论,来一次观念的“刷新”。
    “走出去”需要“身份自觉”
    张江: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深入以及中国文学的不断成长,“走出去”正在成为显在诉求,这既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以怎样的姿态走出去,则需要认真思考。
    张清华:“中国故事”显然是对于“世界”而言的,假如没有这一对象存在,自然也不存在特定意义上的中国故事。所以,归根结底,中国故事是面向世界的,是必须要“走出去”的。面向世界的中国叙事才是真正的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只有在面向世界的时候,才会真正获得其应有的内涵。
    假如我们把20世纪80年代“走向世界”的冲动看作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次“身份自觉”,将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看作第一次“目标焦虑”的话,那么对中国文学“书写中国经验”和“讲述中国故事”的强调,则可以看作第二次身份自觉与角色焦虑。这一焦虑事实上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前就已出现了,只不过在2012年之后,它成为了一个显在的问题。当然,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80年代同样有“本土身份”的焦虑,“寻根文学”在1985年的出现即是一个明证,在学习西方现代派文学遭到批评之后,反而是以面向自身传统的“文化寻根”,真正结束了低层次的政治化文学变革潮流,诸如“伤痕”“反思”“改革”等等,使新鲜而陌生的,以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等等新理论为认识方法的“寻根文学”,作为既有外来方法属性、又有本土内容的文学主题,登上了时代文学的文化制高点,真正拉开了中国当代文学变革的大幕。
    从文学角度来看,什么叫“中国故事”?中国作家所写出的作品,难道不叫“中国故事”倒是“外国故事”吗?我们不能“认死理”地认为中国作家无论在何种意义上所写出的东西归根结底都是中国故事。有学者就指出,从“中国经验”出发,真实而敏锐地记录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才足以称为“中国故事”,也有人主张中国故事是面向世界而言的,应当具有“世界性”。这种讨论构成了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也使得“中国故事”甚至“中国经验”与“中国身份”的问题都变得越来越清晰,而且很有谈论的必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