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温儒敏:莫言《蛙》的超越与缺失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百家评论》2013年3期 温儒敏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温儒敏,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特聘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莫言自己好像挺看重《蛙》这部小说的①,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他有好几次都说起过《蛙》。这部小说的题材很引人瞩目,写的是几十年来计划生育“国策”实施过程的真实民间景象,以往很少文学作品敢于正面描写这个敏感尖锐的问题的。这么多年来,西方对我国所谓人权问题的攻击,相当一部分涉及计划生育的强硬实施。我猜想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跟这部小说亦有关系,某些西方国家政府屡屡批评中国的计划生育违背人权,而不少西方人很想知道中国是怎样搞计划生育的。莫言敢去写,就是一个突破。记得莫言2009年在一次座谈会上也这样说过:“西方老是批评中国作家不自由,不敢触及尖锐复杂问题,《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答。”
    不过《蛙》这部作品比较复杂。它在艺术上显然有所超越,高出于当代许多作品的艺术水准,是一部杰作,但并不意味着这部小说已达到作家预期的审美境界,它是留下了某些缺失的。
    繁复的悖论性的感受空间
    莫言是如何处理这个复杂的题材的?阅读全书,感觉莫言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态度有点暧昧。一方面,作者在作品中多有提到,从中国的国情考虑,必须坚决实行计划生育。小说写到王仁美“违法”怀孕第二胎,丈夫“我”(蝌蚪)宁可开除党籍,苦苦哀求姑姑不要把王仁美拉去做流产,让妻子把孩子生下来。姑姑斩钉截铁地说:“计划生育不搞不行,如果放开了生,一年就是三千万,十年就是三个亿,地球都要给中国人压偏啦。所以不惜一切代价把出生率降低,这也是中国人为全人类做贡献!”类似的正面表白,姑姑等人重复多次,这也可以看作是莫言的观点,他借人物之口述说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但小说主要不是写这个“必要”,而是写实施之难,实施之痛,是实施过程中那些让人揪心的事情,那些悲剧。给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是小说中心人物“姑姑”的两件大事,许多情节都围绕这些事情展开。村民若违抗,则强迫执行,不惜推倒房屋,甚至逼出人命。当“违法二胎”的家人藏匿孕妇,拒不交出,姑姑就开着拖拉机带领人要拉倒孕妇家的房屋。这时作者又借用姑姑的话说,“我知道这没有道理,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什么是大道理?计划生育,把人口控制住就是大道理。我不怕做恶人,总是要有人做恶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部小说就是写“小道理”与“大道理”的矛盾和悲剧,作者是难免有些暧昧犹疑的。
    但这可以理解,也许这种暧昧和犹疑正是小说的好处,甚至使小说产生繁复的甚至是悖论性的感受空间。如果只倾向“大道理”,等于是图解政策;如果一味渲染“小道理”被挤压的悲情,那又“出格”了,可能出版都有困难。莫言在这个尖锐、敏感的“国策”题材上,还是把握得有分寸。很有意思的是,据说当年这部小说获茅盾文学奖时,争议很大,特别是计划生育部门很反感,但报到主管文化部门的官员那里,说这是小说嘛,就网开一面了。看来人们还是能从文学的角度,体谅作者这种暧昧和犹疑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很难说绝对是好是坏,对计划生育这样的大事也是这样,看从什么层面去评价。
    莫言主要还是从精神层面去写的。小说写近30年北中国农村的生育史,就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所引起的巨大的精神变迁历史,里边有现实的无奈,历史选择的困境。那些千方百计违抗政策“超生”的人们,他们是为什么?为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是要养儿防老。这是非常顽固的观念,也是很实际的需求,你可以说它“落后”,但不能否认它又有合理性。在缺乏完善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制的情况下,这些观念总是生生不息,不可能靠政策实施就根除。《蛙》写出了这种实际,这种两难,特别是写出了那其中容易被遮蔽的民众的无奈与悲凉。对这种困境是难于做道德评判的,你说计划生育不人道?“姑姑”是可恶的坏人?或者完全同情那些为“超生”而挣扎的行为?任何简单的道德评判都会让我们犹疑。好在莫言也没有做非白即黑的评判,他用艺术之笔表现了“政治合理”之下的无奈与悲凉,这也正是小说感人之处。多少年后,读者从莫言的笔下会多少了解到我们民族和国家这段复杂的历史,这就是个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