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张炯:经典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启示(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2014年3月26日 张炯 参加讨论

    要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性
    文学虽非思想的单纯载体,但文学作品成为经典却不能不与它的思想倾向性密切相关。文学作品总要通过自己所刻画的艺术形象体系表现一定的思想倾向。文学的思想倾向性,向来也是文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文学作品寄托和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倾向,常常决定它的品位的高下及其社会作用的正负。因而,它并非与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无关。
    所谓思想倾向,也即思想导向。它包含作家的人生理想和理性追求,体现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在其支配下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期盼。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理想”总是因不满于“现实”而产生,它超越于现实并往往成为改造现实的蓝图。但它又总在某种程度上根源于现实、与现实相联系。马克思曾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实际上,人对世界的任何改变或改造,都需要有预想,也即需要有一定的理想。理想的能力属于人的本质特性,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意志追求比现实更美更好的愿望的体现。理想的产生固然与人的理性推理能力分不开,也与人的想象力、幻想力分不开。人总是先有理想,从而引导自己去进行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实践。文学之所以有思想倾向性,这是因为作家作为社会的人,必然会有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一定有自己不同的理想和理性追求,而且也必然会在自己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理想是作家思想中最具导向的部分,它代表作家所追求的愿景。作家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描写,并非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像银版照相那样。他总要透过自己所站的思想高度、理想高度,去烛照现实、评判现实、理解现实,从而形成作品的一定思想倾向性。正因此,作家对现实的一切都怀有特定的认识视角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与态度,使他能够揭露和批判现实中的丑恶面、黑暗面,赞美和歌颂现实中的美好面、光明面,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获得鲜明的思想导向。
    我国古代“诗言志”的说法就表明对于文学表达情与意的思想内容的重视;而“寓教于乐”、“文以载道”的传统,都正是重视文学思想性的传统。在我国传统文论中,刘勰论文称“意授于思、言授于意”。而“胸臆”、“胸襟”二词表达的也是人们的思想襟怀。张戒论诗:“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子美笃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侠,喜神仙,故其诗豪而逸;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文有廊庙气。”叶燮论人之胸襟为诗文之基,也指出:“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依他的解释,胸襟就十分接近思想倾向性的概念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美的理式说。他的“理式”虽属客观唯心主义,但他已认识到美包含有理性的追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虽然主张艺术的“模仿说”,但他也认为“艺术家应该对原物范本有所改进”,要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进行创造性的摹仿。这事实上就承认文学艺术的理想性和思想倾向性。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曾主张艺术要“寓教于乐”。他说:“一出戏因为有许多光辉的思想,人物刻画又非常恰当,纵使它没有什么魅力,没有力量,没有技巧,但是比起内容贫乏、(在语言上)徒然响亮而毫无意义的诗作,更能使观众喜爱,更能使他们流连忘返。”
    可见,文学艺术具有思想倾向性也是为古代西方许多学者所认识的。
    所以,笼统地否定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所制约的理性、理想和幻想,否定作家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幻想力,那就等于否定人的意志和能动性,否定人作为主体能够完善自己和改造客体世界的最重要最本质的力量,实际上也否定了文学应有的思想导向性。
    与人性有关,也与作品的思想内容、思想倾向有关的就是作家对人的态度问题,历史上伟大的作家和作品总是对人怀着爱心,怀着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对弱者的怜悯,怀着对人类变得更崇高更美好更进步的理想追求。它往往构成文学作品思想倾向性的核心。笼统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对立起来是不对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固然批判过资产阶级侈谈人道主义的虚伪,但并没有否定人道主义本身的合理性和伟大历史进步作用。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主义思想与古代基督教人道主义有着渊源的关系,并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为彻底的发展”。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更早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人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可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传统人道主义虽有差异,却又一脉相承。在主张人类要走向自由、平等、博爱的目标上并无差异。它只是把人道主义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生产力大发展,从而达到那崇高的美好的目标。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人道主义作为进步的思想潮流和倾向,无疑应当继续成为我国文学创作的重要思想导向之一。我以为,这样是有助于我国文学产生更多的经典作品的。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总往往体现自己时代的思想高度,在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我们的文学无疑也应当有自己的时代思想高度。对此如果加以忽视,不作努力追求,要期待作品成为经典,恐怕也是很难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