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张志忠:论新时期文学的可成长性(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2014年03月2 张志忠 参加讨论

    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作家的创作有不同的类型,鲁迅的《狂人日记》《药》,创作起点甚高,发表之后,立即被奉为经典;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甫一问世,就被誉为成熟的大树;张爱玲更是被人称为“她的好小说在24岁之前就已经写完”。他们其后的创作,仍然有扩展有变化,却未必说得出有从稚嫩到丰熟的成长轨迹。“庾信文章老更成”的现象也不乏其人,但能够形成整整一代作家的共同标识,却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新时期之初的文坛,刚刚打破为时甚久的自我禁锢和自我封圣,而处在一个非常低的起点上。正因为浩劫刚刚结束,亿万人的情感在压抑已久之后集中迸发,一呼百应,众口相传,才形成空前的文学热。但是,这个阶段的作家,不要说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了解甚少,就是讲起从古希腊悲剧作家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巨擘,也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补课。这是时代使然,也增加了新时期文学的提升难度。因此,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世界文化、世界文学的信息爆炸和本土文化的重新发现,为新时期文学的变革创新,提供了加速剂和参照系。必须有一种追求真知的勇气,一个饕餮的胃口,才可能经得住乍然开禁后的饥不择食。莫言和同代作家,以空前热情和博大胸怀,拥抱中外文化的既有成果,迅即实现华丽转身,走出文学的扭曲偏畸,登上文学的高地。此谓天时。
    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变迁,是作家变革创新的强大推动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加快,频率变密,整个中国迫切需要寻找变革新路。人们在接受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的同时寻找中国道路,展现中国特色,在市场转型中调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在其交错运动中体验时代的断裂之剧痛和重生之艰辛,又在一次次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突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剧烈而急骤的社会冲突和世事沧桑,给作家带来日新月异的感受,为其提供了足够的故事、情节、人物和精彩瞬间。作家们也及时地领悟到了时代的丰厚馈赠,追踪这纷纭万状的现实,捕捉时代的魂魄。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使中国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中国的作家与这个时代、与这个社会已经血肉相连。正如贾平凹所说:“我们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就是我们的命运。也就是说,我们是为这个时代、社会而生的,只能以手中的笔来记录、表达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一种责任。”此谓地利。
    还有人和。莫言、贾平凹这一代的作家,大都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受到新中国初期的理想主义和浪漫精神的熏陶,分担过动乱年月的苦难和迷惘,也是改革开放时代最知感恩的受益者。对共和国曲折成长的在场和参与,对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段的完整体验和思索,得天而独厚,可遇而不可求。如古人诗云:“赋到沧桑句便工。”时代的缘由给他们造成教育缺失的普遍缺憾,却也促使他们在后来的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学习和追寻的热情,沐浴中外文化,在对时代和文学理想的不断调整和重构中,在对艺术表现力量的积聚和深化中,留下了与时俱进的坚实脚印。而且,作为同代人,他们表现出可贵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了良好的文学风气,也激励了彼此的创新竞赛。时至今日,他们正介乎五十而知天命和六十而耳顺的年纪,一方面是创作经验炉火纯青,一方面存有时不我待的使命感,他们源源不断地奉献着新作,不时地给人以惊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