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收集月光的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张惠菁 参加讨论

太阳不在的时候,月亮的光终于被看见。黑暗是光的要件,创造了背景,于是瞳孔就可以分辨更柔和更凉的光阶。别忘了魔鬼总是藏在细节里。一小级光阶的变化,可以窝藏一整个人生的悲剧、或喜剧。
    不是人人都能当太阳。也没有人能永远只活在炽白热烈的阳光下。尽管我们总用热血来形容青春、理想,某种单纯天真、永远无法有替代品的内在能量。我们却也清楚,热血是会变凉的。热血变凉的状况,我们都看过很多。除非你十三岁,否则我相信你也经历过。
    珍妮弗·伊根的《时间里的痴人》(台湾时报出版社)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角色一个个现身,都是和流行/摇滚音乐圈沾边的人物。从红牌唱片制作人,到对音乐中的空白暂停敏感的自闭少年。从玩过团但没闯出局面的吉他手,到置身流行中枢却有偷窃癖的美女助理。音乐是很个人的听觉体验,但发生的场所背景却有这一整组流行工业的噪音——置之不理或许可行,但有时在无脸的大众中,最难找到自己的脸。
    如果极致的成功是太阳,大多时候小说角色们沉寂在晦暗的月光里,渴慕或拒绝着名利,疑惑自己在人生的哪一点错过了上升成太阳的机会。如果完美的爱情是太阳,小说角色们在时间中几乎拥有过,却花上更多的时间酖守在日落,去思念去想象,那些甚至没机会确认的爱。
    爱与记忆分离不开。用记忆爱,也用记忆失去爱。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不拥有”的时候。
    这不必然是个悲观的陈述——悲观乐观由你认定。对《时间里的痴人》小说里的角色们而言,由叙述的时间而定。
    好比说,学生时代一起组团的好朋友,班尼和史考提,一个成了知名音乐制作人,两眼盯着潮流走向;一个沉寂多年,过着不上网不脸书不微博的日子。在班尼是太阳的时候,没人看得见史考提的光。这两个老友,一亮,一暗。多年后的某一天却交换位置——史考提的光通过时间坐实了它的存在,黯淡,但确切不灭。
    然而每每在光亮突围之前,周遭总会是最深的黑暗。失败是习惯,上台的前一刻史考提几乎要向习惯屈服了,差点要从他一生一次的发亮机会前逃跑。他逃跑的路径正落在班尼的盘算中。班尼狠狠挡住史考提说:“时间是个恶棍。你要让这恶棍整倒你吗?”他是在对老友,也是对自己喊话。身为时间的过来人,他比谁都清楚临阵脱逃的冲动有多大;也比谁都清楚,屈服于那冲动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喜欢这段结局。小说中或许是个浮华的世界,但人却不是自私的动物。有过名利、当过太阳的班尼,拿他在时间的恶棍手下缴了好多学费才得到的教训,人性与游戏规则之种种,一点不留全部贡献给老友,帮抬他成为新的一轮太阳。
    把这个结局叩回前面几章,史考提在和班尼重逢后,眼前出现的意象:一颗闪亮的心,朝向四面八方放射光芒。史考提解释这不是梦,因为没有情节,没有事情发生,画面只是悬在空中发亮的一颗心。他说的没错。梦想的构成成分不是只有心,要有方向,有动力。心不是梦。心只是心。
    这两人的生命,各自分开来看,悲剧都够多了。他们分开经历了时间,各有不为人知的痛苦折腾,在光亮处寂寥在幽暗处蛰伏,才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有心而没有行动力的史考提,与行动很多但失去了心的班尼,重逢了。这次,他们各自的悲剧,有机会一起得到喜剧的结局。
    时间是歧义的。不一定是悲剧,不一定悲观。就算你失去生命中的光源而痛不欲生,却有可能转手成就另一个原来没想过的星光。
    小说中最戏剧性的角色应该是莎夏。她有最多秘密,一路从社会底层到流行顶端,最黑暗到最光亮都经历过。这些她的女儿爱莉萨全不知道。有一天艾莉森写下:“我突然明白,我存在的作用就是让人不舒服,而且我一辈子都会如此。老妈,莎夏,就是我的第一个受害者。”
    好吧,早日认清这点是好的,省下很多“讨好别人-失败-怨恨别人难搞”的时间。好吧,温柔而谦卑地让别人在他们的不舒服里自由待一会儿,也是世界和平的一种状态。女儿片面而不完整地理解着母亲,在暗影里试图拼凑她人生的全貌。但她永远不会知道全貌。
    因为母亲的位置,会形成温柔的屏蔽。在女儿眼里,莎夏实际、平凡、大惊小怪。身为女儿她永远认不得年轻时的母亲。莎夏的人生或许不完美,母性却是完整的。所有母性都是完整的。当下一代出现时,我们便真正地长大。
    史考提之于班尼的意义,也是下一代。
    这算是题外话了:莎夏与罗勃的相遇,让我想起歌手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和摄影师罗勃·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的传记故事。有一点情节上的巧合:同样是女孩请男孩假扮她的男友而相识,同样是男孩经历着同性恋的挣扎,同样在纽约。
    或许一代代的故事,真的没那么多不同。时间往复,循环,带来相近的情感,挣扎的历程。就像在大海的岸边,潮浪会一道接着一道打上沙滩。
    每道波浪都是相像的。每道波浪也都是不同的。

责任编辑:晓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