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雍正与张廷玉之文笔交往及其文学影响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 詹福瑞 吴蔚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雍正帝与大学士张廷玉的文笔交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人的创作,显示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君臣情谊的实录。雍正非常重视张廷玉是因为其文笔能够为自己代言,能为雍正朝的政治服务。张廷玉的文章创作思想和趣味与雍正趋同,他在担任科举考官的过程中很好地代表帝王贯彻了文学思想,为培养符合帝王要求的文人作出了贡献。他们凭借自己特殊的身份,共同对当时官方正统文风的把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 键 词】雍正/张廷玉/文笔交往/影响
    【作者简介】詹福瑞(1953- ),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史;吴蔚(1972- ),女,湖南长沙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史。
     
    清代雍正皇帝作为“朝乾夕惕”的君主,能够善用文臣,为奠定本朝官方正统文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雍正本人著有《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三十卷,并撰写了大量的朱批谕旨,这其中有不少与臣工进行文笔交往的资料。张廷玉,字衡臣,又号澄怀主人,为雍正朝重臣,曾在本朝任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职。过去,从史学的角度对两人的关系与影响已有不少论述,但从文学的角度加以考察还鲜有人涉足。本文拟从这一新的角度出发,以时间为序,对两人之间的文笔交往进行考述,从而考察两人的特殊关系,并探讨他们以特殊的身份对代表朝廷的正统文风所产生的影响。所谓“文笔”即文章的泛指,而所谓“交往”有直接的交往,也包括一些间接的交往。
    一、雍正赐张廷玉诗文
    雍正与张廷玉的文笔交往可追溯到雍正元年(1723)八月初九。雍正帝赐张廷玉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廷玉以“谫陋不能称职辞”[1](p2)。雍正曰:“汝学问优长,器量雅重,克堪斯任,何以辞焉?”张廷玉奉旨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并充日讲起居注官。初十,雍正御制诗一章,并亲自将诗书写于宫扇之上,颁赐张廷玉。诗云:
    峻望三台近,崇班八座尊。
    栋梁才不忝,葵霍志常存。
    大政资经画,訏谟待讨论。
    还期作霖雨,为国沛殊恩。[2]
    首联称张廷玉的地位可以接近三公,崇高的身份可与六都尚书一样尊贵,明确指出了自己对张廷玉的信任,要重用他。颔联继续夸赞对方不愧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并且有忠贞不渝的志向。颈联、尾联提出希望,国家的大政等待贤良之臣谋划、讨论,期待他能像甘霖一样使国家得到充沛的滋润,受到恩泽。诗中饱含着对臣子的信任,希望对方能够不负众望,为国效力,不必推辞。此诗写于张廷玉推辞任职之时,殷切之情可见一斑。诗末书“御笔赐尚书张廷玉”八字。张廷玉“拜捧天章,知圣心之期望臣厚矣,感激愧悚,不知所云”[1](p2)。这是雍正赐予张廷玉的唯一一首诗歌。
    当年十月二十日,雍正又恩赐御书“世笃纯勤”四大字匾额与张廷玉。以后,雍正赐给张廷玉的文字主要为匾额题词和对联。如雍正六年(1728)六月,御书十体字墨迹赐张廷玉,“文採十条,书备各体。尧章羲画,神运天成。直如化工元气,絪缊融结,而莫能状其妙”[1](卷十);七年,因张廷玉旧居“湫隘”,特赐第宅一区,在西安门外,并赐白金千金,为迁移之费。移居之日,御书“调梅良弼”四大字,遣内侍捧赐,又赐肴馔、饼饵等食物。九年(1731)正月二十五日,御书“赞猷朔辅”四大字,命内廷良工制龙匾以赐。赐御书“不染心”、“含清晖”两块匾额,又赐对联曰“绿荷池畔吟新句,翠竹林中披异书。”仔细考察这些匾额、题字,除十体墨迹具体内容暂无从考证外,其余几处都颇见雍正之良苦用心。“世笃纯勤”即一辈子都笃行纯正勤勉的言行,这一方面是对张廷玉的褒奖,另一方也是对他的鞭策。七年之后所赐“调梅良弼”也多含褒扬之意,其中“调梅”指宰相的职务,“良弼”即好的官吏,称赞张廷玉是调鼎中之味,使国家机构运转协调的辅弼大臣。“赞猷朔辅”中“赞”当为辅佐,“猷”为计谋、计策,此四字意为国君左右出谋划策的良臣。颇为巧合的是“世笃纯勤”与“赞猷朔辅”对仗很是工整,虽为不同时期的赐匾,亦可置于一处。“不染心”与“含清晖”与对联“绿荷池畔吟新句,翠竹林中披异书”形成对应关系,前者既指荷花的清新高洁,又暗喻张廷玉品行高尚,不染尘埃,后者既指翠竹清影,又喻指对方如翠竹一般高洁。雍正皇帝一向以严明著称,能对臣工的品德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实属不易。
    雍正赐张廷玉之诗文到张之父张英去世时达到高潮。张英,字敦复,为康熙六年进士,入翰林,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曾任《大清一统志》、《政治典训》总裁,并奉敕编《渊鉴类函》,康熙四十七年(1707)卒,雍正十一年(1732)九月,帝谕贤良祠大学士张英祭于桐城本籍,大学士张廷玉给假数月,于十月十三日启程回家,举行典礼。其子与族中在京子弟为官者均给假同行。张英已死去二十余年,为何要在这时让他的儿子回乡祭祀,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义上是祭祀张英,实际上是赐予张廷玉殊荣。启程之日,钦选十月十三日午时,又命赐以安车良骑,并谕诏沿途文武官弁护卫送迎,赐内府书籍五十二种,令织造臣用官艘载送。雍正还“手赐玉如意一柄”,谕曰:“尔往来事事如意”[3)(卷十二)。谕祭文曰:
    翊熙朝之泰运,端重良臣;稽册府之鸿猷,宜崇元祀。盖成劳懋著,生平之风概如存;斯盛烈昭垂,弈世之宠褒益笃。载申纶綍,式荐牲醪。尔张英端敬居心,冲和成性。三十载趋承禁直,讲帷之启沃弘多;四十年扬历清班,纶阁之赞襄允懋。靖共尔位,忠纯克笃夫小心;垂裕后昆,善庆弥彰夫厚德。於戏!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树范严廊,允矣千秋之茂典。列豆蓬于祠宇,渥泽攸隆;布筵几于里闾,湛恩叠沛。灵其不昧,尚克歆承。[1](P42-43)
    这篇祭文并没有收入《世宗先皇御制文集》,而文集中的祭文除了为和硕怡亲王所写之外,其他都不是写与他同时代的人,多半是写给“神”的。皇帝亲自为一位故去多年的前朝臣子写祭文,这恐怕是少有的。祭文开头说明了祭祀张英的原因,是因为他为“端重良臣”,为康熙朝的鸿运昌盛作出了贡献。接着赞美他曾建立伟业,功勋卓著,品行端正,性情平和。然后说他的厚德可以为后世垂范。祭文写得典雅工整,不乏溢美之词,但属于祭文通常的特点。另外还御书祠宇匾额对联。匾额曰:“忠纯诒范”,对联曰:“风度犹存,典礼焕千秋俎豆;师模如在,忠诚垂奕叶箕裘”。上下句分别指明张英对上可于“千秋”万代焕发光彩,对下可为子孙累世垂范。张英确为前朝功臣,帝子师傅,文采卓著,但死后得到如此优待恐怕更多是看在张廷玉的面子,为了笼络本朝重臣。
    雍正十一年九月,张廷玉回乡行祭礼之后,向雍正上谢恩奏折,雍正阅后又御批曰:
    览卿奏谢,知卿一路如意抵家,深慰朕念。吉人天佑,理所必然。朕即位十一年来,在廷近内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一人,义固君臣,情同契友。今相隔月馀,未免每每思念,然于本分说话又何尝暂离寸步也。俟卿办理祭典毕,明春北来,握手欢会可也。所奏一路地方情形,欣幸览之。都中得雪两次,直省各处奏报大率相同。天恩似普,其内外事宜如卿在京光景,颇觉相安,特谕,以慰卿之系念。[1](p45)
    如果说写给张英的祭文还有些夸张不实的“虚情假意”,但这段文字只可谓字字饱含情谊,字里行间所见不仅是君臣之情,更可见挚友之谊,甚至手足之情。雍正对张廷玉的顾盼、想念之情绝非矫揉做作之情。十一月二十八日,张廷玉家人赍捧御书“福”字驰回,一同捧回的还有御书对联及宝胜、绣囊、鲜果等十数种,雍正传旨曰:此赐大学士过节者,务于节前赍送到家。对联如今已不能见到,但从传送的旨意可见,殷殷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雍正的遗诏中有一段话是专门写给张廷玉的,可以看作是赐给张的最后文字:“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尊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钜。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2](卷四)后来,张廷玉七十岁时向乾隆皇帝提出“致仕”,乾隆很不情愿,勉强答应以后,又因一些礼节方面的小事而曾经几次“威胁”说要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但最终还是尊照雍正的遗诏实行,雍正一句“朕可保其始终不渝”,才最终保住了这位汉族大臣成为整个大清朝唯一受此殊荣之人。
    以上只是雍正帝御笔钦赐张廷玉的诗文,此外还有大量谕旨、御批并未一一摘录,但雍正对张廷玉的关切已可见一斑,二人之关系正如“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①。虽然所赐笔墨不多,但一诗一文,一字一语,皆有所用心,发于关键,隐隐关切之情,微言大义,自在其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