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互联网时代文学存在方式的变迁(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旭 参加讨论

    互联网时代文学传播模式的转变
    首先是文学传播向度上由线性传播转为网状传播。无论是着眼单向传播的拉斯韦尔模式、香农一韦弗模式、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奥斯占德—施拉姆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纽科姆的平衡模式、“把关人”模式、议程设置模式,还是侧重双向互动的霍尔的编码-译码模式、麦奎尔的展示/注意力模式、费斯克的电视传播双向互动模式等,都还是停留在线性传播向度上,但是网络传播则是基于非线性传播的网状传播,数字技术的运用使网络传播犹如一张没有中心只有节点的渔网,超链接让用户挣脱了线性传播的束缚,“如果把大众传播的传统媒介比做一只信息沙漏,那么,新的传播技术结构就将是一种散布(distributed)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可以把这种传媒结构比做新闻与信息交流的一个矩阵(matrix)、一张经纬交错的渔网(net)或四通八达的蛛网(web)。”【6】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传统文学传播线性模式也发生改变,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作品也不再是确定的可以把握的客体,而是成为开放性的文本,“传统上互相分离的作者、出版者、销售者、读者融为一体”,【7】而且由于文学文本物质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任何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手机等媒体接收,从而跨越了时空的束缚,既能纵向传播,又能横向传播,真正实现了“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其次是文学接受与阅读方式的根本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受众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是受众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受众的分殊化。丹尼斯?麦奎尔曾经根据受——传关系将受众按各种不同的态度和目的进行划分:作为目标的受众、作为参与者的受众、作为观看者的受众。分别对应三种传播模式:传送模式、表现或仪式模式、注意模式。【8】但是在网络传播中,这三种受众之间的界限已经很难区分,读者是目标受众也是参与者,也是文本的观看者,很多网络小说作者都是从读者演化而来,例如网络写手“血红”最初开始写作就是因为离职后待在出租屋里,“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网找书看,后来索性自己写,更多是为了发泄,只为自己高兴”,【9】“天下霸唱”则是因为女朋友喜欢在网上看鬼故事,为了讨好女朋友自己开始编故事。受众的分殊化是指由于网络时代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化且专业化,受众也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价值偏向、文化程度、生活水平、兴趣爱好等逐渐分化,形成无数个网络受众社群。例如在文学网站中,就有“男起点、女晋江”的说法,因为起点多是男生喜欢看的玄幻小说,而晋江则主打女性喜爱的言情小说,互联网的世界是虚拟而又现实的世界,具有“无组织的组织力量”,【10】无数爱好文学网民自发聚集在一起,超越了地理空间和职业身份、阶层收入等各种局限,形成各类文学网络虚拟社区,构成了特殊化、小众化的受众群体。
    文学接受与阅读方式的根本改变还体现在文学阅读方式的改变,这包括了几个方面:(1)印刷时代的文学阅读是在有形的实物——纸张上进行,但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学阅读是在“屏幕上进行”,文学作品实体在网络上可以虚拟化;(2)传统文学阅读是以作者为中心,读者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对作者的用意进行揣摩和想象。但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学阅读完全是以读者为中心,一切要围绕读者转,读者是受众,是消费者,是参与者,是观看者,没有读者就没有阅读。(3)印刷时代的文学阅读是线性阅读,注重深度、理性和目的性,互联网时代的文学阅读以消遣享受、娱乐、趣味为主。马克•波斯特曾经对印刷文明促进启蒙理性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启蒙运动这一思想传统具有根深蒂固的印刷文化渊源,启蒙主义注重自律的理性个体从阅读印刷文章这种实践中汲取了许多营养并得到强劲的巩固。因为句子的线性排列、页面上的文字的稳定性、白纸黑字系统有序的间隔都促进了具有批判意识的个体的意识形态,所以黑格尔称报纸为“现代人的早祷”。【11】但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学阅读是碎片化、跳跃性的非线性阅读,无论是各种类型的网络小说,还是各种动漫、图片、音乐穿插其中的超文本文学,趣味、调侃、娱乐贯彻始终,海量信息、海量阅读令人们无暇沉思,喜欢轻松有趣,所以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成为文学 “注意力经济”最重要的支撑点。
    互联网时代文学传播方式改变的第三个方面是传者即文学作者的变革。首先是作者的门槛降低,让自己的文字见诸大众更为简便易行,任何人只要有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就可以进行创作、发表作品,尤其是以用户主导生成内容为标志的Web2.0时代的到来,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制作和发表内容,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已经需要调整改进。其次是作者身份的隐蔽性,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时空跨越性,使网络上的作者可以很好的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例如很多网络作家如唐家三少、安妮宝贝、慕容雪村等等,我们大都熟悉其网名,而对其真实身份和个人状况则不甚了之。最后便是作者与读者高度的互动性。以网络小说为例,由于网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小说作者的创作更多采纳读者的建议,尊重读者的要求,在创作过程中通过QQ、BBS、微博等众多社会化媒体与读者聊天、问答,根据读者的感受、要求和建议来完成或修改自己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粉丝”或曰“迷”对作者的影响更大,作者和读者通过网络平台可以互换角色,读者可以成为作者,作者可以变为读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