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相关问题(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 徐正英 参加讨论

    注释:
    [1] 四大公案指的是:孔子删《诗》公案、《毛诗序》公案、《商颂》创作时代公案、《国风》作者与民歌公案(夏传才《诗经学四大公案的现代进展》,《河北学刊》1998年1期)。
    [2]刘毓庆《先秦两汉诗经著述考》,载夏传才主编《诗经研究丛刊》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又见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12页;马银琴《两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12–424页。
    [3]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4] 因甄别“逸诗”标准宽严不同,得数也不同,本文谨依据王国维所言“多闻阙疑”学术原则,从宽对待,故采用清人马国翰《目耕贴》辑佚110条数目,又新加马银琴从《大戴礼》所辑4条,共得114条。
    [5]出土文献具体统计数字为:马王堆帛书存逸句1条,郭店楚简存逸句1条,上博简存逸诗47首,清华简除《周公之琴舞》组诗外,另存逸诗5首。
    [6]清崔述《崔东壁先生遗书》下册《洙泗考信录》卷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2007年版,第208页。
    [7]《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12月版,上册图版第55-63页,下册释文注释第132-143页。
    [8]具体考证见徐正英、马芳《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的身份确认及其诗学史意义》一文,《复旦学报》2014年第1期。
    [9]司马迁《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册,第1733页。
    [10]马银琴“仅从诗篇的数目来讲,新旧文本的同时流传以及同一文本在不同的地区变异都会造成这一数字的成倍增加。司马迁‘去其重’的说法中,已经包含了‘三千余篇’中有大量重复的意义”一段文字。见马银琴《两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页。
    [1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1页(以下引文均见此书不再出注)。
    [12]马银琴《两周诗史》,第416页。
    [13]匡亚明著《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49-56、275-277页。
    [14]参见赵逵夫《诗的采集与<诗经>成书》,《文史》2009年第2期;王小盾《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诗六义原始》,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13—309页;刘毓庆、郭万金《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马银琴《两周诗史》,第135-399页。
    [15]《孟子·离娄下》,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9页。
    [16]上博简《孔子诗论》论《诗经》之乐:第二简:“《颂》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逊。”第三简:“《邦风》……其言文,其声善。”第一简:“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130页。
    [17]司马迁《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第6册,第1914页。
    [18]马银琴《两周诗史》,第388-391、417页。
    [19]马银琴称:“把‘诗三百’作为一个完整的专有名称看待似乎更加妥当。从孔子的评价来推测,这个‘诗三百’所指代的,很可能就是孔子自己修订的、与当时通称为《诗》的‘先王之书’略有区别的诗文本。”又称:“综观《墨子》全书可知,《诗》、《书》也是墨子所推崇的‘先王之典’,在其书中被多次正面地称引,可是,他为什么对儒者‘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见《墨子·公孟》——转引者注)的行为要进行激烈地批评呢?这除了与墨家一贯反对儒者‘繁饰礼乐’的思想有关之外,儒家所诵弦歌舞的‘诗三百’与墨子所推崇的《诗》并不相同,应当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从《墨子》对待《诗》与《诗三百》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相信,‘诗三百’应该就是经过孔子删定的诗文本。”分别见马银琴《两周诗史》,第417、418页。
    [20]《礼记·礼器》中一段文字为:“孔子曰:颂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见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303页。
    [21]马银琴《周秦时代〈诗〉的传播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22]马银琴《周秦时代〈诗〉的传播史》,第50页。
    [23]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55页
    [24]《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秋,……季、郈之鸡斗。……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公孙于齐(昭公逃亡到齐国),次于阳州。”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60—1465页
    [25]《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见司马迁司马迁《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第6册,第1910页。
    [26]赵逵夫《诗的采集与〈诗经〉的成书》,载《文史》2009年2期。
    [27]王小盾《诗六义原始》,见《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309页。
    [28]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