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弃逐视野下的骊姬之乱及其文化意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江汉论坛》2013年7期 尚永亮 参加讨论

    三、申生之“孝”及其品格的文化内蕴
    申生是一个悲剧人物,也是被后世反复提及并予以高度推奖的孝子典型。由于恪守孝道,所以面对来自骊姬的挑拨诽谤和各种谗言,他逆来顺受,不做辩解;由于恪守孝道,他多次拒绝了劝他求取自安或出奔躲避的善意忠告,执意留在晋国,勤于王事。试看史书的如下记载:
    蒸于武公,公称疾不与,使奚齐莅事。猛足乃言于大子曰:“伯氏不出,奚齐在庙,子盍图乎!”大子曰:“吾闻之羊舌大夫曰:‘事君以敬,事父以孝。’受命不迁为敬,敬顺所安为孝。弃命不敬,作令不孝,又何图焉?且夫间父之爱而嘉其贶,有不忠焉;废人以自成,有不贞焉。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弃安而图,远于孝矣,吾其止也。”(16)
    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士蒍出语人曰:“太子不得立矣。……与其勤而不入,不如逃之。君得其欲,太子远死,且有令名,为吴太伯,不亦可乎?”太子闻之曰:“子舆之为我谋,忠矣。然吾闻之: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为人臣者,患不勤,不患无禄。今我不才,而得勤与从,又何求焉?焉能及吴太伯乎?”太子遂行。(17)
    至于稷桑,狄人出逆,申生欲战。狐突谏曰:“不可。突闻之:国君好艾,大夫殆;好内,适子殆,社稷危。若惠于父而远于死,惠于众而利社稷,其可以图之乎?况其危身于狄,以起谗于内也!”申生曰:“不可。君之使我,非欢也,抑欲测吾心也。是故赐我奇服,而告我权。又有甘言焉。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谮在中矣,君故生心。虽蝎谮,焉避之?不若战也。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果战,败狄于稷桑而反。(18)
    这里,“孝”成为申生处理亲子关系的惟一准则,也构成他文化品格的重要支撑。他不是不知道有人在背后屡进谗言,不是不知道君父已听信了谗言并生出异心,他也不是不知道出奔别国既可以免除君父的猜疑,又可以使自己避难,但他仍然要坚于职守,希冀以自己的行动换得君父的回心转意。“虽蝎谮,焉避之”、“我战死,犹有令名焉”,在这颇具悲凉悲壮意味的话里,我们似乎可以体察到申生缘于道德理想的一种真诚。
    秉持此种真诚,申生在困境中艰难地坚持着,即使在骊姬以置毒案嫁祸于他的生死关头,他仍然不愿出逃他国,而是选择了以死明志。《国语·晋语二》记载了申生死前的两段话,最能展示他的心志。一方面,不愿出逃以彰显父之过恶,另一方面,仍以“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为忧,希望狐突出面辅佐王室。综而观之,申生对其父可谓忠孝两全、仁至义尽了,故其死后被谥为“共君”。共者,恭也。这就是说,申生之孝以恭顺为核心,面对来自骊姬和君父的各种压力,他不做申辩,忍辱负重,努力追求着一种人格上的自我完善,为自己追求一个可以传之久远的孝名。
    那么,申生这种无条件的“敬顺事上”的态度和做法,果真可以称之为“孝”吗?答案又是否定的。原始儒家提倡忠孝之道,但其所谓忠孝,与后世流传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有着明显的差异。据《孔子家语》,孔子论子之事亲有言:“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否则,“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19)这就是说,当父、君欲致子、臣于死地时,子、臣为了不陷父、君于不义,是可以逃避的。而这种逃避,正是孝的一种表现。进一步说,子、臣之事父、君,不仅在父、君施虐时可以逃避,而且为了匡救父、君之过,还应勇敢地站出来,陈说事理,予以谏诤和申辩。宋人陈祥道专就申生事指出:“君子之于亲,有言以明己,有谏以明事,谏则以几为顺,以孰为敬。几而不入,则至于孰;孰而不入,则至于号;号而将至于见杀,则亦有义以逃之。是虽于亲有所不从,而于义无所不顺;于亲或不我爱,而于乡间无所得罪,此古之所谓孝子也。彼不善事亲者,以小爱贼恩,姑息贼德,于己可以言而不言,于事可以谏而不谏,依违隐忍,惟意是从。以至殒身于其亲之命,而陷亲于不义之名,是将以安亲,而反危之;将以悦亲,而反辱之。此君子之所不取也。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申生于亲可言而不言,而且惧伤公之心;于义可逃而不逃,而且谓天下岂有无父之国;以至忘其躬之不阅,国家之多难;不顾死生之大节,而且谨再拜之末仪。是恭而已,非孝也。”(20)这段话说得明白透彻:子、臣对待父、君之过,本可以言说而不言,应当谏诤却不谏,当危及生命时,能够逃避竟不逃,只是一味地隐忍退让,惟其意是从,其结果必然助长父、君之过,陷其于不义,造成对家、国更大的伤害。就此而言,申生之行为算不得真正的孝。然而,申生毕竟是一个坚持信念、有道德操守者,较之礼崩乐坏之春秋时代屡见不鲜的父子反目、君臣相残,他的“敬顺事上”已然是一特例;至于他守死善道的悲剧结局,更令无数人为之感叹唏嘘,因而,礼法不以不孝责之,而谓其为“恭”,也算是一种宽恕的笔法吧。(21)
    考察申生之所以一味地“敬顺事上”,实与他所受教育及其“小心精洁”的内在心性直接相关。从所受教育看,其傅杜原款对他的影响无疑最值得注意。《国语·晋语二》载:
    杜原款将死,使小臣圉告于申生,曰:“……吾闻君子不去情,不反谗,谗行身死可也,犹有令名焉。死不迁情,强也;守情说父,孝也;杀身以成志,仁也;死不忘君,敬也。孺子勉之!死必遗爱,死民之思,不亦可乎?”申生许诺。
    杜原款对申生的详细教诲史已无载,但仅从死前这几句遗言,已可概见其平日教习之一斑:“不去情,不反谗”,强调的是要谨守亲子之情,听到谗言不去辩驳;“死不迁情”、“守情说父”、“杀身成志”、“死不忘君”,强调的也都是子、臣对父、君的单方面情感和义务,也就是说,父和君可以不仁不义,但子和臣却要恭顺事上,以求取强、孝、仁、敬的“令名”。杜原款这样一种思想,通过长期的教化熏染,而内化为青年申生的自我情志,本不难理解;而当申生以此情志接人待物,也就必然地形成一种定向思维和排他性的取舍倾向,即凡与之相异者即拒斥之,凡与之相合者即汲收之。试看前引几次自我表白:“吾闻之羊舌大夫曰:‘事君以敬,事父以孝。’‘受命不迁为敬,敬顺所安为孝。’”“吾闻之:‘仁不怨君,智不重困,勇不逃死。’”均与其得之于杜原款的教诲相一致,均展示出极为浓郁的“敬顺事上”特征。
    既然“敬顺事上”是其行事的基本准则,那么,申生具有的“小心精洁”的内在心性,以及对完善的道德化人格的追求,便有其逻辑的合理性了。对于申生的这种心性,还是那位善于察言观色、心计多端的优施看得清楚:“其为人也,小心精洁,而大志重,又不忍人。精洁易辱,重偾可疾,不忍人,必自忍也。”这里的“小心”,谓其谨慎而多畏忌;“精洁”,谓其精粹纯洁而无杂质;“大志重”,谓其抱负远大;“不忍人”,谓其宅心仁厚。这是一种谨小慎微的内向性格,也是一种追求完美、轻易不会改变志向而又受不得污辱的正直性格。由于受不得污辱,所以易于被辱;由于谨慎内向,宅心仁厚,所以受辱后多默默承受,不愿声张,也不愿躲避。大概正是看到了申生这种与“不知固秉常”之“不知辱”者迥异的性格特点,优施才建议骊姬首先拿申生开刀,谓其“知辱可辱,可辱迁重”、“甚精必愚”、“愚不知避难”。
    优施这段话虽是针对申生说的,却一定程度地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类型,即正人君子与邪佞小人的区别,而其分界即在于“知辱”与“不知辱”。邪佞小人因不知辱,故“顽钝无耻”、“沉鸷有谋”,“虽辱之而不动”,最能得昏君宠信;正人君子因知辱,故“惜名顾行,惟恐点污”、“以节自励,不以智自全”,屡屡败于旁行邪出、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手下,犹如申生惟“精洁”是好,“一辱以弑君之名,则必以死自明而后已”。如果说,就具体情境言,申生之死缘于骊姬等群小进谗、献公信谗的外在动因,那么,就事件本质言,申生之死却是其“小心精洁”、“敬顺事上”的性格特点所使然。也就是说,申生这种性格本身,导致他惟上是从,遇谗不辩,拚得一死,决不逃避。他的悲剧,与其说是家庭层面的伦理悲剧、国家层面的政治悲剧,毋宁说是一种缘于人性深处的性格悲剧。这种性格悲剧,在中国历史上一再上演,而申生便是其早期的代表人物。
    换一个角度看,申生“敬顺事上”却屡被谗毁,“将以悦亲”反受辱身亡,这一事实本身即说明了“家天下”政治之复杂和残酷,说明了“愚孝”、“愚忠”之不可取、不可为。慎子有言:“君明臣直,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这里展示的,是一幅完满幸福、颇具吸引力的家国关系图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明君、慈父、信夫并不多见,更多出现的,倒是君不明、父不慈、夫不信。在这种情况下,单方面地要求臣忠、子孝、妻贞,则无异于对不明之君、不慈之父、不信之夫等权力持有者的一种放纵,无异于对臣、子、妻等弱势群体的一种愚弄。倘若为臣为子者看不到这一点,仍然无原则、无申辩、无抗争地尽忠尽孝,则其忠孝岂不正是一种愚忠愚孝?慎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故比干忠而不能存殷,申生孝而不能安晋,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国家灭乱者。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22)引而申之,孝子、忠臣是因父不慈、君不圣才得名的,既然世无明君贤父,则臣、子虽有忠、孝之行,仍然挽救不了国家的败乱,更何况这些孝子忠臣之言行,在严格意义上本来就算不得真正的孝和忠!由此看来,说“申生孝而不能安晋”,实在是对申生之“孝”所起作用的一种高估;而后人一再吟唱的“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晋献惑于骊姬兮,申生孝而被殃”,也只是流于一种事件的表层陈述,而缺乏对申生之孝以及中国孝文化的深层透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