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暗算》写出了一种生命的极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新浪读书2009年05月20日 王 迅 邹 敏 参加讨论

随着电视剧《暗算》的热播,麦家的名字被传遍大江南北,但是,他的长篇小说《暗算》却被普遍认为属于商业化写作的路数。特别是在不久前,麦家因为小说《暗算》而获得茅盾文学奖殊荣之后,来自社会各界的诟病之辞更是日渐趋多。《暗算》在纯文学层面上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争议,无非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影视因素的介入,使小说文本的文学含量打了折扣。当然,从社会影响来看,电视剧《暗算》比小说《暗算》的影响力确实要大得多,这一点是无庸置疑。但舆论据此认为,小说《暗算》的畅销,是文学沾了影视的光,从而使麦家一举成名。二是在题材上,特情行业似乎一直被认为是只有艺术性较弱的通俗小说才去光顾的领域,因此推断小说《暗算》仅仅呈现并强调了故事性,是一部可读性强的通俗文学读本。三是它曾是位居榜首的畅销书,因其读者范围太广,而被认为是一部商业化、娱乐化、大众化的小说。基于以上三点,麦家的长篇小说《暗算》被解读成借助市场和媒体等外在的非文学因素大肆炒作的商业文化泡沫。对于获奖,麦家本人也深感意外,他说,“这个奖我得的很意外,从获知得奖到现在我一直有一种盲目的不真实感。这如同《暗算》中的黄依依最后破译紫金一号密码一样,凭的不是公式,不是必然,而是一念之间的神奇”。长篇小说《暗算》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要弄清这个问题,我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我们重返文本,回到作者的叙述之中。
    细加研究,上述有关麦家小说的评论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的,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外围性质的批评,这种批评不关乎作品本身,也未触及小说艺术本体论意义上的命题,因而不具有学理性,基本上是一种非文学视角的感性言说。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暗算》确实是一部文学性很强且具有独特文学精神的长篇小说,简洁有力的文字中,潜藏着坚实而纯净的艺术质感。小说所涉题材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麦家的写作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贡献。这篇小说涉足了一个相当特殊的文学领地:隐蔽战线。相对来说,这个敏感区域在此前的纯文学作品中很少被正面描述,属于作家们写作的天然“禁区”,也因此而成为文学表达的盲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以如此的热情和敬仰之心去开垦这块处女地,揭示这个领域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生态,便在一定程度上照亮了人类那些被以往文学所遮蔽的存在地图,拓展了文学表达的审美空间。
    麦家说:“我能想到的获奖理由只有,《暗算》是对那些战斗在国家安全战线上无名英雄的肯定。我甚至想,这个奖其实不是给我的,是献给我笔下的英雄们的。”显然,在麦家的心理,“国家安全战线上无名英雄”的地位是至高无尚的,这大抵是麦家所认可并坚守的精神立场,自然也是他创作《暗算》的心理动机。尽管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几乎都属于那个时代的弱势群体,比如:阿炳是个瞎子,黄依依是爱情和婚姻的失意者,在人情世故方面也是不折不扣的弱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专业领域和侦破密电方面却表现出超群的意志和才能。无论是阿炳、黄依依,还是陈二湖、鸽子,他们无不在秘密中生存着,其行为神出鬼没,变幻无常。对他们来说,有些秘密需要他们去破解,而有些秘密又要求他们保守。以陈二湖为例,作为一名特工,他的生命似乎只有在红墙之内才能燃烧和发光,生命一旦脱离了它固有的运转轨道,就会失去应有的光彩。退休后的陈二湖,由于生命空间由“隐蔽”转入“敞亮”,性格变得“挑剔、苛刻、专横、粗暴”,甚至喜怒无常,不近人情,“从早到晚都在灰心、叹气、生气、发呆”。但在迷恋上围棋之后,由于下围棋也是一种对极限的挑战和对智慧的考验,与红墙内的秘密工作有着某种暗通之处,陈二湖又恢复了平静和悠闲,生命再一次焕发出神奇的光泽。林英作为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打入国民党的特务集团的核心部门之后,特殊的身份和任务要求她必须扮演起双面人的角色,她不得不在“军统”内部的“毛派”和“郑派”之间来回周旋,真可谓如履尖刀。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林英的人格分裂为一体两面,一面是“柔软的银的姑娘”,幽雅而温情脉脉;一面是“炽热的金的姑娘”,大胆而不羁。哪一个才是本真的林英?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小说对生命内蕴的阐释还体现在很多精彩绝妙的细节中,比如,瞎子可以通过耳朵辨别男女私情,冰冷的尸首也能传递情报,刚出生的婴儿会出卖母亲……这些细节深刻地揭示了在特定环境中生命的无常感和悲剧性。正如小说里所说的,“一个眼色,一滴眼泪,一个喷嚏,甚至一个梦呓都可能意想不到地出卖你,使你苦苦营造多年的一切毁于一旦,毁于一瞬间,一念间”。与其说麦家描写了天才的秘电破译过程,不如说他在破译生命的密码。因此,我认为,麦家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最大功绩,在于他没有写生活中常态的人和事,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非常态的生命的书写,通过对生命之存在,存在之极限的深度掘进,写出了一种生命的极致状态。他们操持着世界上最残酷最抑制人性的职业,在隐秘的状态下不断地挑战极限,创造生命的奇迹。可贵的是,麦家并没有一味地渲染生存场景的残酷和现实的绝望与黑暗,而是致力于刻绘生命的顽强和坚韧,以及他们为理想奋斗,为信念付出的献身精神,让读者感到了文学中那种久违的温暖和感动。
    在艺术上,尽管麦家的叙事中也贯穿着偶然性和传奇性,但《暗算》不是一则通常意义上的传奇故事,而是一部极具现代性和哲学内涵的小说。小说尽力脱离以往谍战小说的套路,别巨匠心地采用了“积木式”结构,整个叙事由“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等三部分组合而成,虽然每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章,但都与反间谍部门701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我们不得不佩服麦家超众的叙事才华,从题材,到故事和讲述故事的方式,几乎是天来之笔,天外之音。小说以当事人或与故事相关的人物来回忆和追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异于常态的奇幻的艺术世界。这是一种另类的写作,这种智性而灵异的写作抵达的是一种陌生和奇诡的美学效果。比如,为寻求新奇和神秘的艺术效果,小说透过死者(韦夫)的灵魂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不仅便于客观真实地复现那些鲜为人知的人事和场景,而且有效地配合了小说整体上的隐秘的叙事氛围。由于题材的独特性,作者还采用了日记、书信等形式,突出了小说中现实场域的神秘性、传奇性和真实感。小说定名为“暗算”是意味深长的,它不仅概括了特工群体的现实生存境遇,作为一个隐喻,它象征着人类在不断地编码、解码中生存着,为了个体的自由发展,每个人都在暗算着别人,也遭到别人的暗算,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这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责任编辑:孙宝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