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毛巧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副研究员。 花儿被誉为“大西北之魂”,它广泛流行于中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汉、回、东乡、藏、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9个民族中,因此它可以说是西部民歌乃至中国民歌的标志。尽管在传唱的8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族,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他们都用汉语演唱“花儿”,这正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一种体现。 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被划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六盘山花儿”三大类。莲花山位于康乐县南端,每年农历初一至初六是“莲花山花儿会”的演唱会场,以场面宏大和演唱形式的别致而闻名。 一 莲花山花儿会的生存语境 莲花山古称西崆峒,早在明初就辟为佛教与道教石山。这里群峰俊秀,犹如莲瓣,顶峰高耸、恰似莲蕊,整个山峦岚气笼罩,满目绿海,酷似一朵初绽的莲花盛开在绿波翠色之中。莲花山位于甘肃省康乐县西南部。康乐县处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洮河下游西侧。它东邻临洮、渭源县,西接和政县,南与临潭、卓尼县接壤,北界广河县,农耕与牧业兼有,林业也较为发达。 康乐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回、汉、藏“茶马互市”,古丝绸之路经广河、通河州的要塞,也是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经济交流的门户。 唐时为安乐县;宋为康乐寨;明代,今县境设有基层行政组织“里、甲”,景古里、胭脂里、当川里属河州,康乐里属狄道州,沙马里属岷州。清初沿明制,同治十一年(1873)后,河、狄两州重划地界,南以今和政县松鸣岩,东以洮河,东南至新路坡为河、狄分界,清时为兰州府狄道州辖。民国建立,今县地属狄道县西乡。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临挑县析置,初设“姚西设治局” (治所丰台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为“康乐设置局”(治所新集堡);1940年设立康乐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7月省政府重新厘定各县等级,临夏县定位二等县,宁定、永靖、和政县及康乐设治局定位五等县。十一月六日,康乐设治局改设康乐县。1943年后,康乐县隶属甘肃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康乐县,隶属于临夏专区。1956年11月20日,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为州所辖。1958年12月21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康乐县建置,并入和政县。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康乐县建置后至今,仍属临夏回族自治州,县治附城镇新治街。现辖15个乡(镇),附城镇、苏集镇、胭脂镇、景古镇、莲麓镇、康丰乡、虎关乡、流川乡、白王乡、八松乡、鸣鹿乡、八丹乡、上湾乡、普巴乡、草滩乡、五户乡。境内有回、汉、东乡等9个民族,总人口249,500多人(2012调查人口数),其中汉族、回族分别占43.56%、52.98%。 花儿会是莲花山地区群众一年一度自发组织的民歌盛会,辐射三州(地)六县78个会场。此类民歌早在三百年前即已兴盛[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花儿传唱遭到封禁,改革开放以后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 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规模宏大、程序完整,分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过程,从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会场会期达6天,历经唐坊滩、上山、下山、足古川、王家沟门、紫松山等处,参加民众达十万人次以上。 (责任编辑:admin) |